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生产电子表、计算器等产品起家的莆田电子产业,因产品徘徊在中低端而一度走下坡路。近年来,莆田力促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引进一批电子信息大项目 东南网7月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剑波 陈荣富 通讯员 林剑冰 吴毅涵) 5月底,莆田主要领导带队前往深圳招商,重点就电子信息产业进行项目洽谈对接,签订杰木区块链芯片、人工智能产业园、东之晖触摸屏等6个项目,总投资70亿元,并与莆籍企业家达成合力泰显示模组等项目合作意向,进一步补齐电子信息产业链条。 近几年,莆田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频频在高新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发力,引进一批重大项目,总投资超900亿元,传统发展模式不断转型升级,从劳动密集型走向技术密集型。目前,全市有电子信息规模以上企业87家,去年实现规模产值252亿元,同比增长10.2%,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7.9%。 传统企业转型升级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莆田市涵江区江口镇的新威电子公司,工厂车间内一派繁忙景象,流水线上的机器正满负荷运转。新威电子于1984年落户此地,最早主营计算器和电子表,是目前当地大型传统电子信息企业。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第一波莆籍港商和侨商携资来江口镇,创办电子厂,主要生产电子表和计算器。之后又有一批台企入驻,生产对讲机、呼叫机等电子产品,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成为国家级电子信息基地。 “凭借人口红利,当时的生产效益好,利润可观,规模越做越大,一度占据国内七成左右的市场份额,也带动江口镇的商贸发展。”莆田市经信委副主任陈清泉说。 莆田传统电子信息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以中低端为主,依靠人力组装,技术门槛低。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多企业没能抓住机遇及时转型升级,导致市场占有率渐渐萎缩,开始走下坡路。 “现在,电子表和计算器的厂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新威、德信、德基等几家企业。”市经信委信息科科长林志钦说,目前整个传统电子信息以中小企业为主,个体规模都不是很大。 一些企业从供给侧入手,创新产品,回应新兴市场需求。以新威电子为例,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企业推出遥控无人机玩具、血糖仪、血压仪等新品。同时,也出现个别新兴企业,安特微电子就是其中之一,这是我省首家与俄罗斯资本合作的电子企业,生产二极管和三极管,去年产值近2亿元。 高新项目落地生根 华佳彩项目一期于去年6月30日投产,生产6代金属氧化物(IGZO)面板,是一种高分辨率中小尺寸显示屏,产能达每月3万片,主要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车载显示等。项目总投资360亿元,是莆田建市以来单体投资额最大的高新技术项目,分两期建设,第二期将投资240亿元,生产OLED面板,全部达产后,产值将超300亿元。 华佳彩项目系统整合处处长许茂庚说,IGZO是一种新的技术路线,介于A-Si和LTPS技术之间,在技术上比前者高端,在成本上比后者低廉,整体性价比高、良品率高。 OLED也是当前最前沿的技术,产品性能拓展性佳,可以往8.5大尺寸产品方向发展,应用于高分辨率电视领域。 华佳彩手握五个“世界第一”,即0.3t量产、金属氧化物自制技术、金属氧化物+FHD高阶产品、金属氧化物+AMOLED新技术产品和0.2t水平全板薄化产品。据了解,目前此类企业国内仅有两家,另一家在南京。 近年来,莆田大力推行“一把手招商法”,成果丰硕。市委书记林宝金、市长李建辉多次带队出外招商,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延伸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 福联集成电路也是莆田引进的高新电子信息产业大项目之一。项目总投资30亿元,一期投资10亿元,建设6英寸砷化镓芯片生产线,已经投产,产能达到每月3000片。两期全部达产后,产值将超过20亿元。 大项目龙头舞动,还需上下游项目延伸跟进。作为华佳彩的上游,佳华超金属膜机材项目已落地,产品应用于面板驱动IC分装;三立谱偏光片项目正在洽谈中,其产品是面板原材料组件之一,占单个面板成本的10%左右。 砷化镓半导体封测是福联集成电路的产业链项目,由国民飞骧科技投资,这是国内一家为数不多掌握核心技术、能提供高端射频芯片的公司。计划投资2.5亿元,建设一条6英寸砷化镓半导体封测产线,将填补我省在该领域的空白。 |
相关阅读:
- [ 07-08]【以高质量发展实现赶超】茶乡启动“智力引擎”
- [ 06-14]【以高质量发展实现赶超】恒申之路
- [ 05-23]【以高质量发展实现赶超】全力以赴抓好招商引资
- [ 05-17]【以高质量发展实现赶超】物联网产业一路高歌
- [ 05-11]【以高质量发展实现赶超】平潭:优化环境跨境电商前景好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