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时政 > 正文

“闽宁方案”,为中国扶贫史增辉

2018-07-19 17:07:33 刘文嘉 李慧 王建宏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林雯晶 林雯晶  
分享到:

“闽宁方案”,为中国扶贫史增辉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接力长跑二十二年

中卫市海原县贾塘乡田拐村,是一个闽宁协作示范村庄。本报记者 王建宏摄/光明图片

谢兴昌的命运,在22年前出现转折。

时年,作为宁夏西吉县王民乡红太村的村支书,他最终下定决心要带着村民搬出这片苦瘠之地。领着两户,辗转三天,走过了中宁长山头、石嘴山大武口、银川镇北堡,最终停在了永宁县刚刚命名的闽宁村。

黄河在这里形成世所罕见的几字形转弯,把华夏文明的力量浇灌在银川平原里;贺兰山脉阻断了来自西伯利亚的冷风和腾格里的沙暴,使农耕人口能够在这里定居和栖息。对这些,谢兴昌有自己的敏锐:“我看了两块地,玉米棒子、高粱穗都长得好、长得凶呢。”

他和村民们说,别看现在是个干沙滩,“人家福建都投资,只要黄河水上来,那是个好地方”。

1997年7月15日,他在这片干沙滩上见证了闽宁村的奠基仪式。此前一年,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为组长的“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正式成立,习近平随后为搬迁脱贫点闽宁村选址和命名。身材瘦小的谢兴昌在奠基现场不停地往前挤着,“都知道福建有个省委副书记叫习近平,听人家读他的贺信呢”。

2016年7月19日,宁夏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召开之前,谢兴昌最终见到了20年前在奠基仪式上就想看到的人。闽宁镇原隆村的崭新村居里,他坐在习近平总书记对面,说起了当年的那封贺信,和留住他的那片茂盛的玉米。

物换星移,长河不息。从几千人的戈壁村庄到6万人的新型城镇,闽宁已经不是当年的闽宁;跨越2000多公里、接力22年,从单向扶贫到深度互惠,“闽”与“宁”,也早已不是当年的“闽”与“宁”。与谢兴昌一样的680万宁夏儿女,正在亲历历史——

贺兰山的长风呼啸,鼓浪屿的大海潮音,竟然在当代形成和声。

百年史中的22年

不是每个搬迁户都像谢兴昌这么主动。时任玉泉营经济开发区(闽宁镇前身)办公室主任王富荣,几十年都在体会扶贫搬迁的难。

奠基后的闽宁村,就是两万亩的沙滩,第一批来自西海固地区的搬迁户,都在沙滩上搭建窝棚。白天搭建的帐篷,到了晚上就被大风吹走了。“有的人,第二天就把移民指标换成一条金驼烟回去了。”

宁夏人民与贫困的缠斗,由来已久。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同样深入人心的句子,是“西海固苦瘠甲天下”;“塞上江南”的名号背后,是“有水赛江南,无水泪也干”的现实。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宁夏就开启了“吊庄移民”工程,将深山里的贫困群众,迁移到有水、有路的灌溉区。

黄土高原,数千年来见证着中国人与土地之间最坚韧的关系。移民“拔穷根”,某种意义上正是与这种关系角力。闽宁协作,势必要正面破解“迁徙”这一中国性难题。

这需要顶层谋划。

习近平同志倡议两省区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年轮流举办一次,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出席商定协作帮扶方向和重点。22年22次,承诺的协作事项逐一跟踪落实。他本人则先后5次出席联席会议,“创新帮扶机制,拓宽合作领域”“加大企业和社会力量扶贫协作的规模和力度”,为搬得出、安得下打开了思路。

这需要基层定力。

还未搬来的,干部要一户一户动员,用“大轿子”(大巴车)请去参观,看吃水、看走路、看上学。已经搬来的,干部要帮助建房,拉砖、买木料、打土坯。“(最初建房时)在沙滩上挖地坑搭建窝棚,上面盖上玉米秆子和麦草,晚上人在下面睡觉休息。天热了地坑就像蒸笼一样,热得人透不过气来。创业难,没有吃苦精神是不行的。”王富荣说。

22年弹指。从干沙滩到金沙滩,从搬得来到稳得住,从人均年收入500元到10000余元,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公共服务提升,从数十家福建企业进驻到葡萄种植、光伏农业、肉牛养殖几大产业全面发力,从分散移民到整村生态移民,闽宁协作就这样被具象化为贺兰山下一座朝气蓬勃的城镇。

而这样的闽宁示范村在宁夏有42个,异地搬迁安置区多达320个。

借助闽宁协作的巨大推力,经过几次大的移民工程,到2017年,宁夏已累计搬迁128万人,完成了百万大迁徙。这个规模,甚至数倍于很多欧洲国家的总人口。

借助闽宁协作的模式创新,“第一个一百年”视野下的宁夏,开拓了脱贫新境界。8000多个日夜久久为功,中国贫困地区通过对口协作实现共同发展的经验,不仅是宁夏的“地方志”,也成为中国的“当代史”。

正如刚刚召开的中央党校第四届精准扶贫论坛上的专家学者所言,以22年闽宁协作为代表的东西扶贫协作,既是实现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又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是加强党对扶贫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具体体现。

110国道以西,闽宁镇新的生态移民村原隆村已于2010年落成。10000多户整村移民人口,成熟的配水、供电、绿化、学校,正在无声讲述新的闽宁故事。今天,作为新一代移民,村民柯具林早已不必再用王富荣动员:

“当然愿意来,什么都给准备好了。以前我送孙子上学,得走5里沙土路,5点就得出门,现在学校就在下巴颏底下,咋不愿意来?”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