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郑营村扶贫车间(东南网记者 林瑶 摄) 图为织布(东南网记者 林瑶 摄) 东南网10月19日讯(本网记者 林瑶)在山东省郓城县郑营村,从群众家回收的有着近百年历史的织布机进入了扶贫车间,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道具担当”。脚底踏板,手中穿梭,郑营村20多名平均年龄70岁的老人在450平方米的车间里不但挣到了零花钱,精神生活还得到极大提升。 18日,记者在郓城县南赵楼镇郑营村扶贫车间内看到,20多台织布机上都坐着一位老太太,手中梭子来回穿梭,脚底踏着踏板,同样的动作重复一天便能织出一丈长的布料。 “目前该扶贫车间共吸纳郑营村等周围34名群众就近就业,其中贫困群众16名,每人每天可收入60元左右。”该村会计告诉记者,扶贫车间年租金1万元,其中7千元用于帮扶郑营村无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3千元用于增加村集体收入。 “年轻的时候都是这么织布的,那个时候是为了自己生活。没想到现在凭着这门手艺还在家门口挣上了工资。”正在织布的杨桂芝老人激动地说:“以前平常有需要花钱的地方还得孩子出,现在自己挣到钱了,能为家里买点东西,给孙子买点零食。” 据悉,扶贫车间早先出现是为了满足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后来,郓城县慢慢摸索出了另一个经验。“扶贫车间聚集起的都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婆媳关系时常会遇到破裂的情况。”郓城县扶贫办干部孙洋沫对记者说,“老人在车间里挣到了钱,时常给家里和孙子买零食和日常用品,在家里的地位逐渐有了转变。” 在摸索出这个经验后,郓城县开始在扶贫车间内加入新元素——把扶贫车间建成贫困群众的精神乐园。扶贫车间将老人们聚在一起,一改之前“农忙地里转,农闲村头站”的场景,更方便了移风易俗、四德工程等民风建设工作的开展。如今,村里的民风民俗较之前改善了很多,邻里关系更加和睦,还涌现出了一大批好婆婆、好媳妇的榜样。 |
相关阅读:
- [ 10-18]山东西曹村:就业不出村 扶贫车间成为困难户收入主来源
- [ 10-18]山东阳谷县开展“筑牢反邪防线共建美丽校园”主题宣传
- [ 10-18]山东代堂村:小窝棚启发大思路
- [ 10-17]山东:首届菏泽扶贫车间产品展销会开幕
- [ 10-15]山东:实行安全生产责任终身问责制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