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宁通过七夕节趣味搭桥比赛、廊桥文化进校园等活动进一步传扬民间匠艺的别样魅力,并激发广大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和兴趣。 大安乡庭溪村新建的福星桥。 转行匠人成造桥主力 近年来,仿古凉亭、仿古长廊、木拱廊桥、寺庙等古香古色的复古建筑成了美丽乡村的“标配”。从事复古建筑的工匠一个月的收入近8000元,比农民务工的收入高得多,吸引了转行多年的老木匠重新投入复古建筑行业,还吸引了新生代传承,复古建筑营造技艺得到复兴。 今年70岁的坑底乡林山村村民吴宗善,早年曾是大木作师傅,他与许多同行一样,放下斧头拿起了锄头,多年来仅靠在家种点田地、蔬菜维持生活。2011年,他被郑多雄请去,组队修建西浦村的木拱廊桥。 虽多年未建房,但从业20来年的大木作经验还在,吴宗善向郑多雄学习请教很快便掌握了木拱廊桥营造技艺,成了郑多雄的得力助手。“虽然年龄大,但干活依然利索,是团队里的主干。在外工作的儿子叫我回家休息,但我还不想‘退休’。”吴宗善说。 今年57岁的吴祥满,是吴宗善的老乡。吴祥满19岁开始跟随师傅学大木作造房,盖到40多岁时他失业了。2014年,在吴宗善的介绍下加入郑多雄廊桥团队旗下,到大安乡炭山村建造福星桥。“跟随郑师傅造了两座桥后,也学会了造桥技艺。”吴祥满喜滋滋地说,“造桥可比在家做农活有意思多了。” 十多年前,石匠出身的郑多雄在大哥郑多金的教授下学会了木拱廊桥营造技艺。2011年,西浦村筹资修建飞云桥,请郑多金任顾问,由郑多雄主持建造。郑多雄便叫上4个相熟的大木作师傅组成建桥小团队。在8年的时间里,郑多雄先后吸收了坑底东山楼、林山、小东村里10来名转行的大木作匠人,辗转武夷山、福安、闽侯、浙江晋宁及寿宁西浦、大安、斜滩、犀溪等地建造和建复木拱廊桥14座。 没有造桥时,郑多雄的队伍还被请去修建仿古长廊和寺庙。此外,郑多雄还经常接到定做木拱廊桥的手工活,他与另外一个同伴利用闲暇时间打磨起那一个个别致的“小桥”。“工艺精细的模型可以卖上万把块,简单点的几千块。这也是一种收入。” 为了将造桥技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2015年,郑多雄的儿子郑晖民加入木拱廊桥建造队伍,随同父辈们一同前往大安碳山村建桥。 郑晖民加入造桥队伍以后,从最基础的基本功开始,练斧法,学用斧子、锯子、刨子,刚开始手经常被磨起血泡。四五百斤重的木头也要与老师傅们一起抬,一天下来,手脚酸疼得无法动弹。 “真想放弃回去继续开挖掘机。”郑晖民说。不过他还是坚持下来了。如今经过两年多锻炼,掌握了基本功,虽然离掌握造桥技术的路还有小段距离,但他相信,经过父辈的指导,拥有工匠精神的他会慢慢成长,把造桥技术传承下去。 古法技艺盼后继有人 不久前,寿宁县首次举办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与志愿者培训班。为期两天的培训邀请了业界专家、学者面对面授课,课堂内容较为丰富,除了廊桥文化介绍,还有专业理论教学、现场实际操作。参加培训的学员有20多名,既有民间工匠,也有企事业单位人员、大学生。 寿宁县博物馆馆长龚健感触地说,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品类,然而这项技艺长久以来仅流传于闽浙边界山区,而从事技艺的匠人文化水平不高,年龄偏大,无古建修复资质,而年青人又吃不了苦不愿从事技艺学习,如今正处在青黄不接的传承困境。“举办培训班旨在提高木拱廊桥非遗传承人群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水平,破解无古建修复资质尴尬,引导更多年轻人加入弘扬廊桥文化的队伍。” 郑多雄修建了这么多年的廊桥,心里一直有个梦想——组建自己的仿古建筑公司。 “最早被一家公司请去主墨建了一座桥,后因工资被拖欠等原因无法再继续合作。此后,我的建筑队只能挂靠在一家建筑公司名下从业,仅赚取低廉的建桥劳务费。有几个一起好多年的师傅嫌工资低离开了队伍去做生意或转投别的公司了。要是有专业资质的人才加入我们的队伍,一起成立股份制建筑公司,那么手工艺人就有了长久的保障,不会那么辛苦。薪尽火传也更容易些。”郑多雄说。 这次培训班的举办让他看到了希望。目前在寿宁县住建局工作的李振,是一名取得桥梁与结构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廊桥文化爱好者。他参加了培训班的学习后,经常利用闲暇时间到郑多雄目前在建的际溪廊桥工地学习造桥技艺,从最基础的功夫开始学习。 李振说:“我从初中时就对桥梁十分感兴趣,大学学习的就是桥梁的设计与建造,精通绘图,但是一直没有实践经验。希望通过培训学习,提高对木拱廊桥营造技艺的认识,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传承非遗文化。将来有可能加入郑多雄的队伍,一起组建建筑公司,让没资质的师傅们都能取得古建资质。” 在传承人与爱好者自身努力的同时,寿宁县通过投入保障,致力让非遗文化得到保护与传承。近年来,寿宁连续向国家申报了营造技艺传承专项保护资金,鼓励和资助民间修建木拱廊桥,推动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在造桥实践中实现可持续的传承发展。与此同时,通过生动有趣的七夕节趣味搭桥比赛、廊桥文化进校园等活动进一步传扬民间匠艺的别样魅力,并激发广大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和兴趣。 |
相关阅读:
- [ 08-24]传承非遗文化 寿宁举办木拱廊桥技艺培训班
- [ 07-20]闽浙7县共推木拱廊桥保护、申遗
- [ 03-30]寿宁县斜滩古镇集民间力量 众筹建廊桥
- [ 03-17]福建省文联赴下党村写意廊桥 村民感受文艺之风
- [ 10-06]福建闽侯4座被冲毁古廊桥有望修复 部分构件被寻回
- [ 09-20]闽侯四座古廊桥毁于“莫兰蒂” 修复急寻遗失老构件
- [ 09-17]闽北遗存167座“活化石”古廊桥 保护意义重大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