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煌用做大型家具的下脚料做小竹凳。 福建日报记者 魏桂莲 通讯员 李宏图 许华森 摄
东南网11月1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魏桂莲 通讯员 李宏图 许华森 文/图)德化竹资源丰富,数百年前,心灵手巧的德化人除了用竹笋烹饪美食,满山遍野的竹子更是成为村民手中的编制材料。竹编在这里成为一门父传子承的手艺。德化的竹编艺术如一条涓涓流淌的小溪,虽然纤弱,但蕴含着德化民间竹编艺人的执着和智慧。
11月1日,记者来到德化县浔中镇竹编一条街的“竹艺幽斋”竹制品工作坊。
上午8点,竹编艺人徐文煌正在手把手教围坐在身边的十多名年轻人编织竹蜻蜓。面前的矮竹凳上,放着他的工具:刮刀、锉刀和凿。脚边是一大捆竹蜻蜓,展翅欲飞,活灵活现。“这是自己琢磨出来的,动了不少脑筋。”徐文煌说。
破篾,才是最难学的一道工序
56岁徐文煌是德化盖德镇福阳村人,和竹子打了40年交道,看上去更像是一名地道的竹农。他说,以前村里人靠竹吃饭,他的竹编手艺是从祖上传下来。
“篾刀一响,白银万两。”在德化,盖德镇因竹器编织手艺而闻名,曾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印证着这门手艺曾经的兴盛。
“我19岁出师开始制作竹器,然而随着塑料、玻璃制品涌入人们的生活,竹器市场萎缩,竹编工艺也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徐文煌也曾丢下手艺外出务工,2000年,他回乡成立自己的竹制品工作室,除了做传统竹器,还带新人和研发新品。“手艺丢不下,也希望有人传承。这些小玩意都是我们工作室的年轻人想出来的,很好卖。”徐文煌说。
徐文煌每年都会抽空到浙江、四川等地,拜访老篾匠,了解各地编制技法。在工作室五层陈列架上摆放着许多竹编品,从竹扇、竹编小鸡,到大一些的花器、竹编包,其中大部分都是徐文煌考察市场时收集来的。
“这些看着简单,做起来难。新手总以为做竹编要学的是编织方法,其实准备篾条才是最难、最复杂,也是最难学的。”徐文煌指着陈列架上的果呈说,“这里每个尺寸的丝都要一层一层拉出来,需要人用刀具完成。在大部分人的理解中,竹编是拿竹子进行的编织,其实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取材、破篾、上口、扎口、包角、上色、打磨,比编织所花的时间更多。”
在工作室学艺的大学毕业生小王告诉记者,徐文煌能手工剖出厚度仅0.2毫米的竹丝,而且还不用眼睛看着做。
徐文煌自豪地说:“竹编是什么,从一根竹子的选材开始就要去把关,光是一道破篾,就挡住大部分人。”说着,徐文煌左手拿起一根2米多长的细竹竿,右手一把破竹子的刀,顿时嘶嘶的竹裂声响起,一根竹竿几分钟就变成一把竹丝。
记者想试试,小王赶紧阻止:“千万别试,不然弄一手伤。师傅说手上没有割几百个伤口,就做不了竹编大师。”记者看到,他们每个人手上都有无数大大小小的伤口。
小王告诉记者,他和学平面设计的同学想用传统的竹编手艺做造型现代的竹制品,就一起来拜师学艺,希望掌握竹编技艺。破篾是他们最怕的一道工序。
躺椅底座初步成型。 福建日报记者 魏桂莲 通讯员 李宏图 许华森
烧制,没有多年经验做不好
“一件编制精细的竹工艺品,只需要一根细小的水竹加上工匠的手艺,可以卖到千元甚至上万元。实用型竹编制品主要是追求硬度,要的竹子口径要大,但不管手艺多好,卖价也就几十元至上百元。”徐文煌说。
“这种摇椅做一张要多久?”记者坐在一把摇椅上问。
徐文煌兴致高了起来,他带着记者走进工坊,指着一堆裁好的竹料告诉记者,如果事先备好料,一天就能做成一张,备料更费事、费时。
空气中弥漫着竹子的清香。工坊中间的巨大操作台上摆着工坊出品的竹编作品,包括杯垫、提篮、相框等,看起来清新自然。“竹家具没有化学物质,很环保,吸热能力强,冬暖夏凉,还有不干裂、变形的特点。”徐文煌很有专家范地告诉记者,如今在更注重生活品位的趋势下,相信竹制家具会重新走入大众生活。
“做这门手艺很辛苦,只是我们这一辈人一直舍不得丢下。”徐文煌说,制作竹制家具有十几道工序,就拿这款竹摇椅来说,一张好躺椅一定要符合人体构造,坐着舒适、线条流畅,具有艺术设计感,特别是烧制这个环节,有一定的技术含量。
徐文煌将几根事先凿通的竹料搬到工坊烤制区,再将堆在一旁的细沙往竹料中灌,记者也赶紧蹲下帮忙。“这样在烧烤时可以防裂痕、变形。”说着,他把灌好细沙的竹料的一头,插入固定在墙上的一根有许多洞眼的柱子上,另一头系上几十斤的大石头。开始烤了,他点燃一个安着长柄、内装燃料的小铁桶,在竹料的下方不断移动,让竹料均匀受热,左手按压系有大石头的一头。
记者走过去,右手接过徐文煌手上的小桶,有样学样地烤制起来,却发现很难。小桶有些分量,时间长一点就提不起来,更别想在竹料下平稳移动。最大的问题是,如果要顾着左手往下压竹料,右手就忘了动,动右手的时候,左手又会停下来。见记者顾此失彼,小王开心地说:“还以为就我这样,原来你也是这样,看来不是我的平衡能力差。”
“掌握火候很关键,没有多年的经验是做不好这个竹活的。”徐文煌说,这是做摇椅最关键的部件——底座。
烤了10多分钟,竹料弯出需要的弧度,再取下来固定使其定型。除了底座,扶手、靠背、固定轴等都要烧烤,如固定轴弧度超90度,特别容易爆裂,技术不到位,成功率很低。
打磨,是一道良心工序
40年的竹匠生涯,徐文煌掌握了一套完整的竹编制作技艺,运用起来得心应手。日复一日的破篾、编织,双手除了厚厚的老茧,还有累累伤痕,但也让他累积了丰富的竹编经验。
记者在工坊里,感触最深的是,所有竹制品触摸起来都很光滑、绵润,不像我们平常所见到的竹制品摸起来会割手。
徐文煌坦诚:“手工竹编制品在制作之前已经把材料都做过光滑处理,但在后续穿、插、织、倒篾、锤打等编制工序后,会因为材料的摩擦产生毛刺,这种毛刺不处理,割手是肯定的。因此,竹制品打磨处理是手工竹编完成之后不可缺少的工序,需要人工采用镊子、剪刀、圆盘砂布、刷子等工具,进行细致处理,要耗费大量时间和心血。毛刺处理是最耗时的环节,也是最枯燥的工序,更是一道良心工序。”
“这几年来,竹编工艺进校园了,泉州有几所中学开办了‘竹编工艺加工技术’培训班,让孩子们有机会接触竹编,这是让手工竹编技艺传承下去的一种方式。”徐文煌高兴地说,“我的工作室经常有年轻人来学习。我不怕麻烦,只要有人学,我就愿意教。”
徐文煌明白,让竹编再度进入大众的日常生活,就要制作出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更为精美的竹编品。但他更清楚,现在能做出人们认可的竹编精品的师傅不多了。
浔中镇竹编一条街上有十多家竹制品工作坊,师傅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人。
“竹编未成往事,我们还在坚守,我在全国各地学习、探访的那些老师傅也在坚守。”徐文煌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