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林戏《画网巾》现场,演员表演画面唯美。 东南网记者 林峰峰 摄 东南网11月19日讯(本网记者 林峰峰)梅林戏俗称土戏、土京戏,是福建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18日下午,由泰宁县梅林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倾力打造的梅林戏《画网巾》在七艺节上成功展演。鲜明立体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精巧而自然的戏曲结构以及独特的人物视角,带领全场400余位观众共同领略非遗魅力。 “梅林戏可以说是中原文化与闽越古文化结合的古老艺术标本。”泰宁县梅林戏剧团团长钱雪莲说,它源于清代乾嘉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徽剧与当地民歌小调、客家文化融合而成的新剧种,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2006年5月,泰宁梅林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梅林戏优秀代表作品之一,戏剧《画网巾》创排历时4个多月,讲述了南明时期,清兵入闽,明末遗民坚守汉家衣冠,不惧威逼利诱,舍生取义的感人故事。“明清之际士夫悖俗的行为大抵染上了家国兴亡的底色。”现场一位吴姓票友表示,这是一部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好剧,尤其是剧中人物坚贞不屈的性格令他深受感动。 除了七艺节的成功展演外,该剧还一举拿下了全国田汉戏剧奖剧本二等奖。好的作品离不开好的剧本,据编剧戴先良介绍,剧本是专程为七艺节会演而写的,从正式下笔到完稿只用2个月左右的时间。虽然写的时间不长,但构思的时间却不短。 “2016年我就开始爬梳史料,其中受清代文学家戴名世的《画网巾先生传》影响颇深。”戴先良说,剧本是根据历史题材改编,事迹在李世熊的《寒支集》、凌雪的《南天痕》、吴伟业的《鹿樵纪闻》、李瑶的《绎史摭遗》、倪在田的《续明纪事本末》、张岱的《石匮书后集》、徐鼒的《小腆纪传》中均有见载,其中尤以戴名世所作为著。 梅林戏俗称土戏,历史上也曾几度繁荣。自清中叶以来,泰宁人便以学梅林戏为乐事,全县曾有大小戏班上百个,繁荣景象不言而喻。近年来,随着流行文化的兴起,绝大部分梅林戏班都已消亡,老艺人更是所剩无几,戏剧人才陷入断层困境。如何让古老的梅林戏继续传唱下去已然成了迫在眉睫的大事。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近年来,福建省加大了对传统戏剧的扶持力度,设立了文艺发展专项资金、地方戏曲扶持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等,为梅林戏等传统戏剧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除此之外,还加强了人才培养,每隔几年泰宁县梅林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还联合当地高校、中学等开设梅林戏“传承班”。“我们2015年和福建省艺术学院三明分校联合开设了一个‘传承班’,共招收了19名学员。”据该剧总导演冯友才介绍,此次七艺节梅林戏《画网巾》展演,19名学员均有不俗的表现。“对于梅林戏而言,七艺节不只是地方传统戏剧的一个展示舞台,也是与其他艺术交流学习机会。相信我们泰宁梅林戏今后的道路会越走越长,越走越宽。”冯友才如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