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民生 > 正文

一个农民的贡献——记闽东香菇领军人物彭兆旺

2018-12-06 07:54:46 范陈春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12月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范陈春 通讯员 阮养进)食用菌产业中的香菇,因其种植周期短、效益好,长期以来一直是全国各地助力脱贫攻坚、促进农民增收和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短、平、快”重要项目之一。

去年,一部名为《一个农民的贡献》的电视纪录片荣获第22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长片十佳作品大奖,讲述的是宁德市古田县大甲乡农民彭兆旺改良香菇菌棒栽培技术,发明了“室外木屑袋栽香菇”带领乡亲摆脱贫困的故事。

曾经的闽东,香菇产业发展到了巅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产生了颇多“万元户”。这离不开彭兆旺的努力。经过他的改良,香菇栽培技术改变了小规模生产的瓶颈,改变了全世界食用菌产业的格局。我国香菇产业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不足2000吨的年产量,提高至1996年的高达8.6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87%,取代了日本的霸主地位。

国际食药用菌产业界专家张树庭评价说:“彭兆旺解决了贫困山区农民收入的问题。”

致力研究栽培技术

彭兆旺,1948年出生于古田县大甲乡的偏僻乡村花桥头村,大山深处菌菇深藏,他从小就喜欢随乡亲釆摘野菇。当时的大甲乡地僻人稀,是古田县最偏远的乡镇。特别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甲乡是古田县最贫困的乡镇之一,“吃的甘薯饭,穿的粉袋裳,住着低瓦房,烤火笼取暖”“若要盖竹(大甲)兴,除非黄土变成金”等顺口溜被当地农民广为传唱。

“如今的大甲镇政府大楼,就是当年的花菇栽培试验基地。”回忆往昔,彭兆旺激情澎湃,那高高的八层楼还是那么雄伟壮观,见证着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地香菇产业的繁荣景象。大甲镇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缘于此地。

自幼勤奋好学的彭兆旺,少年时期在大甲乡上小学,后来到杉洋农业中学进修农业综合知识课程,在那里获得了农业专业知识的启蒙。1965年,彭兆旺的哥哥彭兆燧从福建农学院毕业,带回白木耳试管母种,计划在生产队里开展椴木栽培白木耳试验。当时农村是以生产队为单位发展农业生产的,许多人习惯了“牛拉犁,锄耕地”的农耕生活,不信彭兆燧的“这一套”。彭兆旺果断动员了11位社员参与试验,由彭兆燧作栽培技术指导。彭兆旺回忆说,当时共种植了3立方米的椴木白木耳,当年收入1800元。这么优厚的收入,让村民广为震惊,也使彭兆旺对食用菌栽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时由于是试管栽培,只能小规模生产。年轻的彭兆旺不禁发问,怎样才能大规模种植香菇,带领更多村民致富呢?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他信心百倍地投入了试验椴木栽培香菇技术。

1973年的一次偶然机会,他无意中发现,香菇栽培种在菌种瓶内也能长出菇来,说明香菇可以在培养料中栽培。他喜出望外,夜不能寐,经过反复思索和设计,一个大胆的研究方案瓜熟蒂落——纯菌种栽培、集中发菌、室外脱袋出菇管理。从此,他开始了长达8年的探索。

研究期间,他历尽千辛万苦,遇到种种问题,在没有文化、信息、资金、设备的情况下,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办法进行研究,一一攻克了技术上的种种难关。失败和挫折并没有削弱他创业的意志,也从未停止过他对银耳和香菇栽培技术的研究。遇到资金困难,他将父母准备盖房的材料变卖。妻子也在背后默默支持他的工作。那段时间,他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凭着满腔热血和苦干加巧干的精神,于1980年获得“室外木屑袋栽香菇”技术的成功。

“室外木屑袋栽香菇”技术最大的创新,就是室外栽培、袋料栽培。谈及其优势,彭兆旺总结说:“易于大面积推广,香菇生活的周期从2年至4年缩短为8个月;成本低,比原来成本降低50%至60%;产量高,产量比原来提高5倍至6倍。”

推广香菇种植经验

时值改革开放之初,彭兆旺成为踏浪者,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香菇产业的革新。1982年,彭兆旺动员邻里亲朋好友6户,将自己的6000元钱借给他们,又将自己的住房作抵押,在农村信用社贷款2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彭兆旺作技术指导,发展香菇种植产业。经过一年的努力,香菇获得丰收,6户人家均成为万元户。

1983年,彭兆旺进一步把栽培技术推广给本乡的70多户农民,当年栽培成功率达96%,引起了大甲乡人民政府的重视。

1984年,时任大甲乡书记林而森、乡长余祚和“三顾茅庐”,邀请彭兆旺从为民办实事的角度出发发展香菇产业,后成立了大甲乡食用菌公司,由彭兆旺担任经理。大甲乡确定了“室外木屑袋栽香菇”作为脱贫致富项目,发动全乡农民,人人种植香菇,并釆取多种方式,帮助农民致富。彭兆旺还清楚地记得,当年他首创的信用社贷款模式,由菇农5户一组连保,成功解决了初期发展的资金难题;群众所需的菌种,由公司统一制作,按成本价供应生产户;机械设备、生产辅料,以进货价按需发给生产户;发放给菇农的辅料、菌种等资金待收成后收回;组织技术人员到各行政村作现场技术指导……1984年,大甲乡全乡发展了1400户菇农,栽培菌棒1200多万个。短短一年时间,完成脱贫率达98%。

“室外木屑袋栽香菇”技术获得成功,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1985年,在大甲乡召开全国香菇种植技术推广经验交流现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共计1000多人,大、小车有100多部,停满三里长街,整个山村沸腾了。

菇香飘万里,来客如潮涌。从1986年至1992年,从全国各地来参观学习的人员络绎不绝,日接待人员达200人。参观时,公司免费提供雨鞋、雨伞,免费食宿,免费培训。由于技术上的需求,全国聘请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剧增,经彭兆旺培训后推荐到全国各地的专业人才多达千人。彼时,大甲乡一派繁荣昌盛,时人评价为“小香港”。

从大甲乡到古田县,再到闽东各县(市、区),以及后来的全国各地,香菇栽培犹如燎原之势在祖国大地推广开来。这一新技术的推广,促进了中国香菇产业的腾飞,使我国成为香菇出口第一大国。1988年,宁德地区将此项技术列入“星火计划”。后来,此项技术还被列入国家级“星火计划”重点项目。

1985年至今,彭兆旺获得了国家级和省级科技进步奖、“全国农村致富能手”“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福建省劳动模范”“孺子牛”称号等数十项荣誉。今年4月,彭兆旺获评中国“菌业工匠精神奖”。

如今,彭兆旺年事已高,体弱多病,但他无怨无悔,心满意足。彭兆旺说:“我是一位普通农民,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我心存感激。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他希望香菇文化能够持续传承下去,让更多人受益。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