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民生 > 正文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漳州篇】木麻黄还在讲述他的故事

2018-12-18 09:41:57 黄如飞 萧镇平 白志强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培欣   我来说两句

浯屿岛:海上桃源的变革之路

福建日报记者 杨凌怡 通讯员 周志荣 郭高杰 文/图

浯屿岛一景

黄昏的浯屿岛似一张发黄的老照片,海水载着夕阳浮浮沉沉,港口停泊着的船只斑驳,就像一个见证者,见证着浯屿40年来的风风雨雨,述说着关于大海的故事。

浯屿岛位于龙海港尾,全岛面积仅有0.96平方公里,如今岛上的常住人口有6445人,流动人口也有近6000人。在这个面积狭小、资源贫乏的小岛上,岛民们日日与海相伴,讨海而生,大海为他们带来了生活所需的经济收入,也带走了世世代代捕鱼人的岁月。

然而,在40年前,浯屿岛上远没有现在的规模。当时岛上的常住人口仅300多人,渔船只有13艘。1984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这个独立海中的小岛上。当时的浯屿村党支部书记方天顺紧跟改革开放的步伐,在浯屿“一无模式、二无经验”的情况下,凭借着敏锐的嗅觉大胆开拓奋进,开展“联产承包责任制”“股份制”“集体财产投标下放”等一系列改革,掀起了“合股热”“选船热”,闯出了一条适应渔村发展的新道路。

到了1993年,浯屿村渔业总产值已达到1.02亿元。成为富甲一方的“亿元村”,渔村面貌发生可喜的变化。1995年,浯屿渔业达到了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当时全岛已有300多艘渔船。高速的发展下,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村民们出海捕鱼用的都是木质渔船,这种船排量小,质量较差,无法适应远距离的出海捕鱼,更有发生火灾的风险。

“我是全村第一个换铁壳船的人,我换的第一艘铁壳船有300吨重,后面大家就都跟着我把木船换掉了。”老渔民林国棕皮肤黝黑,身材瘦削,有30多年的讨海经验。这30多年的大半时间,他都生活在船上,渔船是他的第二个家。1995年,在浯屿海洋渔业发展的高峰期,林国棕将目光放到了遥远的外海,那里有更多的渔产与更广阔的天地。从他开始,浯屿人开始了由木船向铁船的变革。到了2005年,岛上的400多艘渔船已不见一艘木船的身影。渔民们的捕捞海域也从最初的台湾海峡扩大到了江浙一带,最远可达南海。到了2014年,北斗卫星、GPS导航系统开始普及……小船不断地升级,为渔民们保驾护航。

远洋渔业经过高潮期后慢慢开始走下坡路,相较于10年前,如今的海洋资源已趋于紧张,传统的远洋捕捞业正面临着衰竭,这时候需要改变。浯屿前海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渔排,开始向养殖业转型,岛民们在不断尝试中向前迈进。

“我们希望将浯屿独特的自然风光与海上资源相结合,发展包括海上旅游观光、渔家乐餐饮、渔家休闲民宿等业态的休闲渔业综合体。”海上田园的项目经理马宝表示。该项目位于浯屿前海海域,包含养殖、垂钓、帆船、摩托艇、咖啡茶座、海鲜自助餐厅等业态。这是近年来浯屿紧跟发展的一大转型,休闲渔业的发展吸引来自厦门等地的游客,浯屿这个“海上桃源”也慢慢地被人们所了解。

老人不老,在和大海的相处中,浯屿人从不固步自封,改革开放40年,他们在不断的变革与创新中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海水常新,在碧波宽广的未来,浯屿这艘坚强的小船能够风雨兼程,开创全新的明天。

记者手记>>>

渔船的“变革”浯屿的“命脉”

福建日报记者 尹孟迪

与大浪搏击,获得海的馈赠,是一代又一代渔民的生存之道。一艘安全、稳固的渔船是渔民的“第二生命”。渔民林国棕作为岛上第一个摒弃木制渔船的人,他这艘300吨重的铁壳船开启了浯屿渔业的变革。

的确,1995年之前的木制渔船是浯屿村民出海捕鱼的主力军。而如今,当数千艘铁壳船浩浩荡荡地向大海进发时,犹如一支气吞山河的军队咆哮而下,在烟波浩渺里骁勇前进,而往日老旧木船的形象已日渐淡出,恍如隔世。铁壳船的抗风能力强,稳定性更好,更符合渔民对渔船“安全、节能、经济、环保、适居”的要求,再加上之后每条渔船上配备的北斗GPS导航系统,更是为渔民推波助澜、保驾护航。

浯屿岛有脉连沧海、气势恢弘的侠情,也有“落日西下余晖艳”“渔舟唱晚炊烟袅”的柔情。这座“海上桃源”在顶峰时期全村年产值10亿元的傲人成绩,将在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下如日方升。560多艘渔船,60多家造船厂、机修厂、制冰厂等配套企业,以及运输公司的出现,无疑都是浯屿产业转型的见证。我们相信,这座岛的明天将更加绚丽而美好。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