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民生 > 正文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三农篇】二十年的科特派情缘

2018-12-18 09:49:32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二十年的科特派情缘

吴敬才(右)与农艺师交流木薯种植方法。

吴敬才(右)和农民在田间地头交流。

人称“葡萄仙”的科特派谢福鑫(右)。

东南网12月1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颖 文\图)科特派,一人扶持一个产业,走出一条﹃三农﹄突围之路,这并不鲜见。二十年前,从德国莱法州进修园艺栽培技术归来的吴敬才,从农艺师﹃变身﹄为南平市﹃一号科特派﹄。如今,他的工作依然跟科特派密切相关,他见证着科特派的发展历史。

“给一根杠杆,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12月6日,在大田县均溪镇朱宝山木薯基地里,福建省农科院培训中心正在拍摄木薯实用技术的培训视频。与农民一起下田,体验自制起薯器,教授级高级农艺师吴敬才和国家木薯产业技术体系三明试验站站长周高山,“一唱一和”,金句频出,让技术用语直白朴实,通俗易懂。

在拍摄结束之前,得知目前木薯主要用于制粉,周高山正在尝试富硒木薯全粉烘焙产品的开发时,吴敬才恳切地跟周高山说道:“这是好东西,好好推广食用鲜木薯,让它卖出好价格。现在缺的是市场的认同,就像我20年前推广板栗南瓜一样。”

从曾经的“1号科特派”到如今的农业技术培训工作者,20年来,尽管岗位变迁,吴敬才和科特派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德国留学归来的“1号科特派”

上世纪80年代,从福建农林大学园艺专业毕业后,吴敬才回到家乡南平,在市农业局工作。1997年,他被公派德国莱法州进修过园艺栽培技术。

1998年底,学成归来的吴敬才接到了一项特殊任务:到南平延平王台镇挂职镇长助理,派驻溪后村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和指导工作。谁也没想到,他的下派就是一场闽北大地“体制性的革命”的开端。1999年初,南平市首批225名科技特派员下村为农民服务。

上世纪90年代,闽北粗放型小农经济陷入困境,农民增产难增收更难。农村农业科技推广“网破,线断,人散”。

1998年秋天,时任南平市市长的李川到王台镇溪后村“驻村三昼夜”,开展三农问题调研,连续召开了几场座谈会。“你们干部下乡,就像破皮球提水,从上面看,皮球下了水,从下面看,照样浮在面上。你们没有下过水,哪知道我们的难处?”农民的一番大白话,引起了决策层的深层次思考。村基层科技力量不足和科技服务缺位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突出矛盾。

“要让‘皮球’沉下水去,必须选派农业科技人员直接下乡为农民服务。”李川调研回去后向市委提出了建议,不久南平市政府作出了下派科技特派员的决定。

“我算是第一个驻扎到村里的农业技术人员。来年初,才有大规模的科特派正式到岗。”吴敬才回忆道。因此,他被称为“1号科特派”。

“溪后村农业产业结构单一,除了粮食就是一些水果。由于品质低下,水果价低卖难,群众收入连年下滑。当时李川市长问村民想要什么,他们提出要技术、要人,我就被派到村里。”吴敬才说道。

此后三个月,吴敬才住在村里,天天到田间地头和农民交流,进行指导。正当他渐入佳境的时候,组织上把他调往新组建的大横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任科特派。

4年试种834个国外优良品种

一到园区,吴敬才接受的第一项任务是实施完成省科技厅《引进国外农业优良品种,建立闽北农业推广示范园区》的高科技项目。

以吴敬才为技术核心,园区专门成立了攻关小组。铆足劲,连续一个月的挑灯夜战,吴敬才带领小组制定了详细的项目实施工作方案。

园区夏季闷热难耐,与蚊虫为伍不说,上个厕所还要跑个百米千步;冬天冷风刺骨,棉被毛毯都盖上还瑟瑟发抖。克服重重困难,吴敬才和他的伙伴们全身心投入项目实施。

当时园区的主要任务就是试种国外的优良品种,筛选出适宜闽北山区丘陵气候土壤条件的品种。作为技术带头人,为了掌握每一个试验数据,他白天顶着骄阳,下田间进行试验观察,数叶片、量株高;晚上忙于试验分析,整理材料、数据、翻译外文种子说明书。

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他不仅努力带好队伍,培养了5名农艺师,19名助理农艺师,而且从834个国外优良品种中初步筛选出96个适宜品种在当地进行

推广种植。其中就有日本网纹甜瓜、日本板栗南瓜、荷兰麝香百合、美国番茄、日本长香辣椒、玫茄一号、德国金鱼草花和非洲菊等,这些新品种都对闽北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具有现实的意义。

2001年10月22日,园区项目顺利通过省级鉴定,被赞为当时省引进品种最多,建设速度最快的园区。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