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经济 > 正文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加快现代化金融市场体系建设

2018-12-18 10:33:13 锦荣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砥砺奋进,开拓创新,实现了令世界瞩目的跨越式发展。在这幅改革开放的壮丽画卷中,金融市场改革开放发展,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凝聚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万千笔墨。

经过40年改革开放,我国金融业基本建成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具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从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至今,我国债券市场形成了以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主导,包括交易所市场和商业银行柜台市场在内的多元化、分层次债券市场体系,市场存量规模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的全球第三大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从改革初期部分企业试点发行股票,到沪深证券交易所设立,形成了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稳步发展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股市总市值跃居世界前列。我国期货市场、外汇市场、货币市场、票据市场、黄金市场也在金融改革开放大潮中诞生并不断发展壮大,市场体系逐渐完善,资源配置功能充分发挥。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尽管我国金融市场体系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总体上看,我国金融结构仍以间接融资为主,金融市场各项制度建设与国际成熟市场相比依然有不小差距,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仍需提高,现代化金融市场体系亟待进一步完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我们紧紧围绕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一核心,全面深化金融改革,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加快现代化金融市场体系建设。

加快现代化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必须要推进各金融市场协调发展,提高金融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发达的金融市场是现代金融体系的显著特征,是激发金融体系内在活力和动力的重要条件。在下一步改革开放中,各方要继续培育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协调推进货币、股票、债券、保险、外汇、衍生品和黄金等市场发展,优化社会融资结构,为市场参与者提供多样化的投融资和风险管理工具。同时,金融市场要立足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根本,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发挥好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风险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服务实体经济效能,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加快现代化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必须要高质量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是形成股权融资、推动高科技等新兴行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的主渠道。去年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重要位置,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开放,要以服务国家战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导向,改革发行上市制度,努力增加制度的包容性和适应性;继续深化新三板改革,促进区域性股权市场规范发展;紧紧围绕国家新一轮扩大开放的战略部署,积极推进资本市场双向开放,促进各类市场主体核心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加快现代化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必须要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在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中,价格改革始终是改革的核心内容。利率和汇率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价格,是有效配置国内国际资金的决定性因素。推进这两大价格改革,有利于不断优化资金配置效率,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这就需要从提高金融市场深度入手,继续培育市场基准利率和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不断健全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继续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加快现代化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必须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市场风险。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协调,补足监管短板,消除监管空白。特别是要在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牵头抓总下,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确保金融市场安全高效运行和整体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经济体系强,金融市场必须强。站在改革开放的新起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加快建设富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金融市场体系,促进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发展,不断创造金融改革发展新辉煌。(福建日报)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