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文教> 正文
分享到:

宁德蕉城:十八般乐器扮靓少年

2019-01-08 08:45:39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近年来,以小乐器演奏为特色的音乐教育在蕉城区开花结果,多所中小学结合自身特色设置小乐器课程。它们不仅丰富了校园生活,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还树立了校园艺术教育品牌,更丰富了美育内涵,引领少年们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蕉城区第一实验小学学生吹奏葫芦丝迎新年。

东南网1月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庄严 通讯员 张中尧 文/图)

即便是冬日的凛凛清晨,蕉城区各所中小学的校园里常会响起清脆的口琴声,或是婉转的葫芦丝……这是同学们抓紧课间时间进行小乐器的课程练习。

近年来,以小乐器演奏为特色的音乐教育在蕉城区开花结果,多所中小学结合自身特色设置小乐器课程。它们不仅丰富了校园生活,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还树立了校园艺术教育品牌,更丰富了美育内涵,引领少年们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口琴悠悠 乐享菁菁校园

1月2日,记者来到蕉城区三都中心小学,发现操场的一角孩子们在跟随老师学习吹口琴,《啊,苏珊娜》的旋律充满了异域风情。一节音乐课下来,四年级的孩子就能初步了解口琴发声原理。任课的黄老师说,自己五年前开始接触口琴,参加蕉城区政府举办的口琴培训班后,就一直从事口琴教学。她说,口琴体积小,携带方便,学习费用也低,特别适合在学生中推广,而且它练习时也比一般乐器容易。

“像口琴、竖笛这样的小乐器,早已开始在三都岛上普及,小乐器散发出大魅力。”三都中心小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已将口琴课程纳入了校本课程,保证孩子们每周至少能有一节课接触到口琴。

为营造“班班有琴声、人人会演奏”的校园文化氛围,蕉城区把“口琴进课堂”作为“乐享教育”的重要载体,全区20多所中小学参与其中。宁德市音乐家协会口琴分会还专门编写《快乐口琴》一书,作为此项活动的辅助教材,并免费提供给各学校,以此推广普及。经过数年培养,蕉城区已有口琴爱好者2万多名,小小的口琴成为蕉城学子开启音乐殿堂的金钥匙。

蕉城区第一实验小学小老师教导学生吹奏葫芦丝。

丝韵飘香 培育传承新苗

在蕉城区第一实验学校,民族器乐是该校培育畲族文化传承新苗的载体,这里的主角是葫芦丝。在四年(2)班,一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合奏有模有样。据介绍,教授葫芦丝的想法起源于校本课程的开设,四年前校领导顶住压力把民族音乐引进学校,目标是让每个学生在文化课之余还能演奏一两件民乐乐器。

“葫芦丝指法简单、嘴上技巧简练,学习时容易上手。这种乐器用竹子制成,蕴含着传统竹文化的因素,让师生们倍感亲切。”老师陈晓婷说。

学校充分利用宁德师范学院、畲族歌舞团等校外美育实践基地,对全体美育教师进行培训,先考核老师,保证每人都能吹奏葫芦丝;在这所学校,葫芦丝校本教材同样也是专人编制、免费发放。

经过四年的实践,一批批原本“五音不全”的学生逐渐对民族音乐有了实实在在的了解,许多人不仅能简单吹奏,还能参加正式表演和比赛。

“学习传统丝竹乐器,不仅仅是文化课之余的兴趣小组活动,其意义更在于支持和实践义务教育学习与传承民族音乐技艺的改革行动。”校长何安法表示。

以美载德 拓展教育内涵

美育既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2017年,宁德市政府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学校美育课程建设要以艺术课程为主体,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重视美育知识学习,加强实践环节,增强课程综合性。为此,蕉城区通过对学校办学文化传统的把握和辨析,确立了“以艺育德,以艺启智”的办学思路,不断强化艺术教育,逐步彰显了学校办学特色。

不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广大农村学校,尤其是农村小学,开展艺术教育缺乏硬件和师资。蕉城区一边筹措资金,在各校配置艺术教育专用教室、器材、教具等,一边采取引进与培训相结合、任务驱动与兴趣激发相结合、名师带动与自主发展相结合等方法,努力消除艺术教育师资不足这一制约瓶颈,走内涵发展之路。

在立足课堂教学的同时,蕉城各校还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组建了器乐、书画、舞蹈、小主持人、足球等特色社团,参与构建美育课程体系。各校充分利用儿童节、国庆节、元旦等重要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美育成果展演,为学生搭建更为广阔的舞台,让学生在展示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几年的美育足迹,让蕉城的学校坚定了以美治校的办学理念,让蕉城的少年儿童在最好的年纪发现美、追寻美。

 

更多>>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