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民生> 正文
分享到:

闽西客家乡村戏曲市场:昔日繁华今何在?

2019-02-01 07:59:38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蔡秀明  
连城木偶艺术传习中心演出新编经典剧目《大名府》。近年来,龙岩市保护地方戏曲的力度不断加大,在市、县两级成立了木偶戏、闽西汉剧的传习中心。在龙岩民俗专家何志溪看来,如今的乡村依然有很多沿袭至今的民俗活动,承接大部分民俗请戏需求的民间剧团,在当下依然有存在的必要。

堂堂汉剧团下乡演出。 张堂珍摄

市场既大又小

但在钱盛斌他们看来,剧团的减少,并不意味着木偶戏和闽西汉剧在乡村没有了市场。

作为在本土扎根了百年的剧种,木偶戏和闽西汉剧都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客家地区,庙会等民俗活动、节日、嫁娶、过生日等时候,都有请戏的传统。每到这时,钱盛斌们都会接到邀请演出的电话。“有的村子每年庙会都会请我们去演木偶戏。每到那时,我都会整理好木偶和设备,电话一来就去。”说到这,钱盛斌笑了,透出一股自信。

张堂珍也一样。从15岁就开始从事戏曲工作的他,在当地小有名气。创办堂堂汉剧团后十年来,龙岩多数村子都成了他的固定客户。仅去年,剧团就下村演出150场。

请戏者,大多是村理事会或个人。一般,双方都要在演出前签订合同,对价格、剧目、场数等作出规定。“很多村子每年都请戏,对方要求剧目每年都要换,还有老人在专门的本子上记录每年的演出剧目,糊弄不得。”钱盛斌说。而在魏荣康的下乡经历里,以前的请戏者很是内行,会指定要求剧目,现在,很多请戏的人也不知有什么剧目,只说演拿手的就可以了。

两年前,剧团中掀起了LED背景风。台上,传统的布景被换成电子屏幕。静止的场景变成了运动的画面,演出价格也因此有了变化。在钱盛斌的剧团,传统布景一场1200元,电子LED背景一场1500元。而在张堂珍的剧团,价格还随着村中人口及当地的经济收入水平而定,“人口多、比较富裕的村子,价格高一些,相反,我们就收少一点”。

民俗节日在,市场就在,似乎旱涝保收。但换个角度看,市场过于狭隘。每年正月及农闲时,是魏荣康的剧团最为忙碌的时候。但一年不到百场的演出,还是留下了大片无单可接的时间。

两种演出力量的互补

民俗节日里的请戏市场,由民间剧团占领。但在平时,观众不花钱请戏,他们还看不看戏?谁给他们演戏?

近年来,龙岩市保护地方戏曲的力度不断加大,在市、县两级成立了木偶戏、闽西汉剧的传习中心。中心平日里以公益惠民、文化下乡等形式,把戏带进乡村。

“我们每年下乡演出和剧场惠民演出100多场,义演连城提线木偶经典剧目,观众都很捧场。”林武河说。在武平,由当地汉剧传习保护中心主创、反映当地探索林改经验的现代汉剧《追梦青山》公开演出,传统戏曲结合现代题材,精彩呈现不一样的汉剧表演。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魏荣康的剧团在永定土楼洪坑景区,变成了永定区土楼木偶文化传承中心。景区内,魏荣康和团员有固定的表演地点,每当有游客经过想要看剧时,他们就会带来5分钟左右的演出。而作为黄竹烟新连升木偶剧团下乡演出,只能在下班的时间进行。“每年土楼旅游公司会给我们一定的经费,意在把客家木偶戏展现给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看。”魏荣康说。

两种演出力量的互补,形成了专业对比。“我们演一出角色多的大戏,30人在台上都忙不过来。但人数少的民间木偶剧团,很难做到精细的表演,大多时候只有固定的几个角色。”林武河说。

从业人员老龄化

民间剧团的其他问题也扑面而来。

在钱盛斌和魏荣康的木偶剧团,演出人员的平均年龄在50多岁。演职人员老龄化,让他们很是苦恼。

“现在的师傅,从小就和父辈学习木偶戏,几十年来不断精益求精,才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事。”钱盛斌说,“但木偶戏不是个热门手艺,难学而且收入不高,年轻人不愿意学,更不愿意把它当成谋生的饭碗。”如今,他收了2名20多岁的年轻人当徒弟,边学边演。在他看来,年轻人才是未来的希望。

但魏荣康的团里,没有年轻人加入。“会演木偶戏的师傅都在50岁以上,数量也很少。长久下去,剧团和戏曲都会失传的。”魏荣康叹了口气。

张堂珍的汉剧团有20人,有些人是专业的汉剧表演者,有些是退休人员,还有些是来自各行业的汉剧兼职演员,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要想办法吸引年轻演员来,培养他们,发挥他们的活力”。

如何让剧团活下去更活得好?魏荣康他们也在思考。如今,魏荣康想在剧本上进行改进,创作一些贴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剧目。未来,他还想在本地找一些年轻人来教授木偶戏,也期望政府给他们一定的帮助。

张堂珍很明白,汉剧团的减少,除了大环境的变化,也有自身的问题:为演而演,不重视质量,没有实质内涵。他认为,民间剧团要想存活,还是要把剧本和演出质量提上去,多做精品,把汉剧真正的精华展现出来。

在龙岩民俗专家何志溪看来,如今的乡村依然有很多沿袭至今的民俗活动,承接大部分民俗请戏需求的民间剧团,在当下依然有存在的必要。“民间剧团想要存活和发展,在提高演出质量的同时,也要形成特色,构成核心竞争力。”何志溪说。

正月一到,钱盛斌、魏荣康和张堂珍就要开始下乡演出了。每年演出场次不算多,挣的钱对于投入来说也是微薄。但三人在面对“为什么还在办剧团”的问题中,给出了近乎一致的回答:“不为挣多少钱,就是不想让这门技艺垮掉、失传,让想看戏的人有戏可看。”

记者手记>>>

用好这一缕特别的光

魏荣康家是木偶世家,弟弟们都在做企业,只有他一人留在家乡,守着这个传了五代的木偶剧团。

在采访当中,“传承”二字是包括魏荣康在内的民间剧团负责人提及频率最高的词。虽然以剧团为营生,但又不以营生为唯一目的。这在式微的乡村戏曲市场中,是一缕特别的光。但仅有这样的光,还不足以照亮未来的路。如今,民间剧团面临着市场狭窄、人员不足、无固定经营模式等问题,能生存多久,依然是个未知数。

想要生存发展,自身的“求变”首当其冲。换LED背景、采购好的音响设备,这些外部的改变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形成剧团独特的内核,走专业且富有特色的路径,让人无可替代,也让人念念不忘。

另一方面,民间剧团长期活跃于乡村,接地气,也更懂得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政府相关部门在扶持当地戏曲传习保护中心的同时,也可以灵活利用民间剧团的优势,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和政策帮扶,让民间剧团深入各镇各村,成为文艺下乡、宣传思想文化的常态力量。同时,和专业化的传习中心建立沟通和协作机制,在戏曲保护、剧本创作、人才培养上共同发力。

民间剧团虽小,但用得好,也可以成为传统戏曲传承、文化惠民的坚实力量。

更多>>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