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金秋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迎来70华诞。
70年披荆斩棘,70年昂首奋进,中国人民正用智慧和汗水在人类发展史上书写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壮丽史诗。
伴随着新中国的发展,八闽大地日新月异,新福建建设硕果累累,壮美的时代画卷正在展开。
为弘扬中国人民砥砺前行的奋斗精神,立体化展示新中国70年来的伟大历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辉煌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本报近日组织记者深入基层调研采访,用心讴歌光辉历程,用情展现人民奋斗,用功书写精品力作。今起开辟《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栏目,刊发记者从火热发展一线发来的报道,激发干部群众爱党爱国的真挚情感,共奏新时代强音。
原题:听,胜利的号角
——走进长汀县四都镇
东南网4月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杰 刘必然 黄筱菁 通讯员 陈天长)
今日长汀县四都镇鸟瞰(资料照片)
闽赣交界处,群峰雄踞,地势险要。群山环抱之中,红军医院旧址、红军兵工厂旧址等革命遗迹,带着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沧桑,至今仍巍然屹立。
“90年前,红军就是在这里首次进入福建,吹响胜利的号角,让革命的火种席卷八闽大地。”长汀县四都镇楼子坝村姜畲坑自然村,老支书陈先发指着村后依山势分布的土窑说,当年,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用这些坑洞来掩护红军。
跨越历史烟云,“红军入闽第一村”姜畲坑这座四面环山的古村落和红色四都,面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红军的故事在这里代代相传,客家儿女“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愈发坚定……
留住红色,奔向幸福
“心念红军哥,目汁流两行”
1929年的春天,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从江西瑞金出发,挥师入闽。3月11日半夜,大部队抵达姜畲坑村。
行军声唤醒了睡梦中的山村。“向导告诉乡亲们,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共产党能带领我们过上好日子。大家备受鼓舞,村里年轻小伙子都争着要加入红军。”陈先发说,自己的父亲是红军入闽亲历者之一,每次讲起这段历史,父亲都激动不已。
姜畲坑的红土地记录了红军入闽的第一步。此后,红军在福建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星星之火在八闽渐成燎原之势。
“心念红军哥,目汁流两行。”这是四都流传至今的歌谣。四都人为革命作出巨大贡献,付出巨大牺牲。据了解,全镇在册烈士488人,当时整个四都也不过5000人。
热血浇灌的土地上,如今已发生巨变。
“党和政府时刻挂念着我们老区人民,持续投入专项帮扶资金,我们村的面貌发生巨大变化!”陈先发边领路边向记者介绍说,楼子坝村民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环村公路全部硬化,全村河道疏通河岸加固,沿村公路遍植绿树,环卫制度已建立健全……
“干革命走前头,搞生产争上游。”前些年,在政府的指导下,陈先发带头成立种养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450亩,发展台湾大肉黄姜、槟榔芋种植,探索杂交水稻育种和中药材淫羊藿种植项目。“老区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陈先发表示,合作社累计吸收贫困户5户15人,他们都被纳入合作社保障体系。
“2018年,我们种植的大肉黄姜通过了欧盟有机论证,成功出海。”陈先发自豪地说,现已对接一家香港的贸易公司,每年向非洲出口200多吨黄姜,每公斤至少能收益3元。村里还利用山地资源,做大毛竹产业,现在家家户户都有竹林,日常生活早已不愁。
“几十年来,不论我们自己过得如何,都没有忘记红色历史。”陈先发说,村民历来注重对革命遗址的保护。目前,村里较好地保留着毛泽东和朱德当年住过的陈氏祠堂、毛泽覃同志旧居,以及红军后勤部的造币厂、兵工厂、后方医院等革命遗址。
“革命先烈的鲜血,换来了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作为红军入闽第一村,保护革命遗址是楼子坝的责任!”陈先发坚定地说。
青山作证,今昔巨变
“真想告诉先烈,今天的天空多亮啊”
在四都镇红军首次入闽纪念馆内,一件件翔实的文物资料、一张张生动的历史照片,无声讲述着过去。
文物会“说话”,但革命历史的亲历者却越来越少。如何将亲历者的故事保存下来?
在四都镇乃至长汀全县,赖光耀的名字大家都很熟悉。
“我爷爷赖兴银是四都早期的共产党员,担任过汀西县苏维埃主席。”赖光耀说,自己打小便沐浴在红色故事中,“我们是红军的亲人。像我这样的革命家庭,在四都有很多”。
“当年敌我力量悬殊,为什么老百姓会坚定跟着共产党闹革命?”上世纪80年代,在四都文化站工作的赖光耀常常走村入户,和村里的老人聊革命往事,“随着了解的深入,我渐渐有了清晰的答案。”
“每次采风,常常被质朴的老红军、老接头户、老区群众感动。虽然出生在和平年代,但我有责任把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告诉大家。”赖光耀说,深感外界对四都革命历史知之甚少,“心里不是滋味,于是,扩大四都红色影响力的意愿越来越强烈”。
接下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赖光耀跑遍了四都镇的每个村落,包括人迹罕至的古战场、古驿道等。
2011年,赖光耀根据采访记录,编撰完成《青山作证》。全书共15万字,详细记录了从中国共产党进入四都到新中国成立期间,四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革命斗争的历史。
在记录革命历史的同时,赖光耀也十分关注四都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当我发现一些地方树没了、山光了,很心疼。”赖光耀说,有段时间,长汀发展“木头经济”。拥有丰富木材资源的四都,成为采伐的重点乡镇,带来了生态隐患。
进入新世纪,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翻开新篇章。四都虽不是治理的重点地区,但当地党委政府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都把保护生态摆在发展的第一位,严格控制林业采伐指标,实施天然林禁伐停伐补助试点工作,完成了近10万亩天然林禁伐停伐补助协议签订。同时,四都将植树造林工作落实做细,确保绿化的成活率、保存率达到95%以上。近年来,全镇完成造林绿化合格面积1.5万多亩,完成生态公益林6万多亩,巩固提升了林业优势,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有力保障。如今,四都森林覆盖率高达86.55%,在闽西各县区市中名列前茅。
近日,赖光耀向记者展示他编写的《青山作证》。“绿水青山见证了四都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壮丽史实,也见证着老区巨变。有一次采访中,我得知四都人廖汉华烈士就义前曾嘱咐妹妹,‘不要怕,天总会光(亮)的’。现在,我真想告诉那些先烈,共产党带领我们过上了好日子。今天的天空多亮啊!”
赓续传统,不忘初心
“创业正当时,一代接着一代干”
仰望四都的天空,当年的硝烟早已散去,但老区苏区党员干部的优良传统在代代相传。
穿行在四都的王坑山场里,昔日水土流失严重的“火焰山”不见了,3000多亩生机盎然的油茶树映入眼帘。
这里是退休干部林慕洪兴办的生态种养基地。
林慕洪出生在1949年,退休前是家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退休以后,很多医院高薪聘请我。可看到家乡的山头还没全绿,还有乡亲没致富,我就带着全家都回去了。”
林慕洪想劝乡亲种树,却被浇了冷水:“种什么都没用,不信你来种!”
“山荒了,但精神不能荒芜啊!”2008年,林慕洪邀请林业专家前往四都考察,得出四都适宜种植油茶的结论。
林慕洪告诉记者,种油茶需要大量的土地、人工和资金。山场只能靠流转租赁来解决,为此他跑遍周围几个村子,又是开会又是做工作。为打消大家的后顾之忧,他将土地50年的租金一次性付清,流转来4600亩山场。他还卖掉了市区一套复式套房,将现有的住房拿去抵押,向亲朋好友借款,如此凑了1600多万元,开始尝试油茶种植。整整干了3年后,栽下了3042亩油茶,油茶山这才初具规模。
油茶收益周期长,去年第一批种下的油茶终于有了产出。林慕洪也乐开了花:“靠着这个油茶,把荒山变成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大家往后的日子就更有奔头了!”
林慕洪也没有忘记自己始终是一名医生。“乡村医疗条件相对落后,而看病是我的优势。”林慕洪说,自己每个月利用圩天在镇卫生院开展两天的义诊,每天就诊患者有五六十人,平时还有人跑到他山上的家里找他看病。
林慕洪的坚持,乡亲都看在眼里,有时会心疼地对他说:“年纪越来越大了,该去享享清福了。”
“这些年来,我常常会遇到革命后代。想起他们的先辈对新中国的巨大贡献,我做的这些事情真的是微不足道。虽然今年我70岁了,但创业正当时!就算干不动了,还有我儿子,一代接着一代干!”林慕洪回答。如今他的儿子接过了种树致富的接力棒,分担了一部分工作。
老树年年发新枝。莽莽林海,像林慕洪这样奋楫者的身影随处可见——四都镇元仕花卉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廖炎士率先种下“平民兰”,带领村民开辟260多亩的兰花种植基地,让种植户每年增收2万多元;上蕉村村支书吴水长探索林下经济新模式,发展林下种植面积1930亩,种下的中药材先后丰产丰收,贫困村因此摘帽,村里11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老区的广大党员干部奋发有为,为四都百姓闯出一条“不砍树、也致富”的林下特色产业路。截至目前,四都林下经济面积达7000多亩,形成了包含林药、林花、林菌、林禽、林蜂等一系列特色产品的产业格局,实现年产值超2亿元。去年,四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3000元。
告别革命老区四都,车窗外处处生机勃发:在楼子坝,竹林铆足劲向上拔节;在王坑山场,林海荡漾着希望的波浪向外延伸……在这片广袤深厚的红土地上,老区人民正吹响新的胜利号角,奋力书写着发展的新篇章,让老区全面脱贫致富的梦想早日照进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