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河道沿岸建成图书馆、科技馆、青少年宫,成为惠民利民的生态公园。福建日报记者 陈信云 王毅 通讯员 林剑冰 摄
东南网4月1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陈信云 王毅 通讯员 林剑冰 文/图)
阳春三月,莆田木兰溪畔,百花争艳,鸟鸣悠悠,游人如织。
木兰春涨,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也是清代诗人林尧英对春日木兰溪水初涨时壮观景象的一种赞美。如今的木兰春涨,似乎有另一种理解。
清清木兰溪,悠悠母亲河。
发源于戴云山脉的木兰溪,汇三百六十涧水,自仙游流经莆田,注入兴化湾,东流入海,哺育着兴化平原。然而,木兰溪每受海水顶托,溪水经常泛滥,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治理木兰溪一直是莆田人民的夙愿。
木兰溪张镇村段,是20年前开启木兰溪全流域治理的地方。如今防护堤坝不但牢固矗立,起着防洪保安的作用,而且因为绿道的加持、生态景观的布局,已成为附近老百姓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张镇村人何光亮,当年木兰溪启动治理的见证者,也是木兰溪治理后幸福生活的受益者。每天傍晚,他都会来到离家不远的木兰溪绿道上,凝望壶山(指“壶公山”),召唤兰水(指“木兰溪”),伸展手脚,放松身体。他说,木兰溪以前带来的多是创伤,如今却是幸福。
荔城区张镇村段的绿道,是木兰溪左岸绿道工程的一部分。2011年,木兰溪两岸防洪堤实现闭合、洪水归槽后,莆田市按照“防洪保安、生态治理、景观休闲”三位一体的治水理念,将沿岸的一些民生配套工程建设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包括沿岸垃圾集中处理、雨水管网建设、污水管网建设、水库生态流量下泄、引清入城等,并实施木兰溪流域水质提升百日攻坚,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系,让木兰溪成为造福全流域和沿岸群众的幸福之水。
2015年,木兰溪左岸绿道工程启动建设,从木兰陂延伸至木兰溪大桥。该工程利用木兰溪下游防洪工程已建的左岸堤防的堤顶防汛道路,改造为彩色透水砼步道等,并充分利用堤顶有限场地,进行绿化美化。如今,木兰溪左岸绿道工程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10公里的河堤便道铺满了彩色的透水沥青,堤岸旁的各类花草争奇斗艳,与木兰溪河滩上的特色花草相映成趣,吸引着众多市民在此休闲锻炼、散步观光。
与此同时,在木兰溪左岸绿道工程的端头——木兰陂,一个具备游览休闲、运动拓展、文化体验、生态旅游等功能的大型文化公园——木兰陂世界遗产公园,正在全力打造中。
木兰陂世界遗产公园以木兰陂水利文化为底蕴,突出古代水利工程、峡谷溪涧、荔林水乡景观特征。遗产公园分为五大景区,钱陂景区、溪谷拓展区、水上运动区、木兰陂景区和海潮湿地区。其中,木兰陂景区包含木兰陂水利工程、水利文化体验、宋园画境区、木兰陂人文展示和木兰溪植物风光。目前,遗产公园核心区第一期包括木兰陂周边环境整治、场内绿化、景观提升、碑廊保护等,已经完工;第二期主要建设北渠水系连通工程、宋式木兰陂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公园,还要建造一座福建省水利博物馆,即将开工。
从水上到陆上,从下游到上游,从干流到支流,木兰溪治理坚持安全生态相结合、控源活水相结合、景观和文化相结合,开启了全流域、系统性治理的新征程。经过近20年的综合治理,如今的木兰溪焕发出迷人的风姿,2018年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不但被评为“全国最美家乡河”,还助力莆田成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
1999年启动木兰溪治理的劳动点,如今建成绿道,成为人们休闲健身的好去处。福建日报记者 陈信云 王毅 通讯员 林剑冰 摄
夕阳下的木兰陂公园,格外迷人。福建日报记者 陈信云 王毅 通讯员 林剑冰 摄
治理木兰溪时,将原始河道水面最大限度地保留,不仅有效增加和提升了莆田城区水域面积和蓄洪能力,而且丰富了城市生态内涵。福建日报记者 陈信云 王毅 通讯员 林剑冰 摄
游客们行走木兰陂上,感受岁月的沉淀、自然的神奇。福建日报记者 陈信云 王毅 通讯员 林剑冰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