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益剪纸培训班上,孩子们正围着“剪花嫂”学习剪纸。 福建日报通讯员 徐强 摄 东南网4月2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郑雨萱 通讯员 袁野) 一把剪刀,几张红纸,一双巧手握着利剪迂回旋绕,红纸上便雕镂出了惟妙惟肖的图画。近日,在浦城县富岭镇中心小学,一堂别开生面的剪纸教学课正在进行。学生们所学习的,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浦城民间剪纸”。 剪纸艺术在浦城有着千余年的历史,深深影响着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杂取吉祥喜事,剪作花样十六纸,分赠各家”,清道光年间,寓居浦城的文学家梁章钜在《代吉祥说》中曾描述当时全城的剪纸盛况。 口传口、手把手,浦城民间将这门技艺流传至今。如今,在各方重视和保护下,浦城剪纸正期待与新时代再度碰撞出新的华彩。 由北到南,红纸寄殷情 剪纸,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和广泛流传的民俗活动。浦城地处福建最北端,与浙江、江西相邻,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为浦城带来频繁的人口流动,同时也为浦城剪纸的出现创造条件。 西晋时期,剪纸在中原士大夫阶层已经广泛流行。随着西晋末年衣冠南渡,剪纸传入浦城。在随后1000多年时间里,形成了既保留中原文明印迹,又融入吴越源流遗风,独具特色的剪纸艺术风格。 “在古代,剪纸充分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浦城县文化馆馆长吴卫东说,人们剪出石榴、葡萄等图案祈求繁衍,剪出凤求凰、蝶恋花祈盼禾稻茁壮。 到了宋代,随着造纸业的成熟普及,浦城人开始在传统年节民俗生活中,使用剪纸进行祭祀、祈福、辟邪、娱乐和美化生活。每逢婚嫁喜庆、乔迁新居、年节等等,浦城人都要剪就各花样,用来装饰环境和各种用具、祭品。这些剪纸花样,被称为“礼品花”。 “每到除夕夜,浦城每家每户都会将荤素贡品摆放在香案上,再将剪纸放在每样贡品之上,例如,草鱼上会放上年年有余的‘鱼’图案,公鸡上会放上‘鸡’图案的剪纸,其他的贡品均会摆上一些形状与贡品相似,寓意为吉祥、如意、平安等吉祥话的剪纸图案。”吴卫东说,此外,在浦城传统的婚礼习俗上,剪纸的使用贯穿始终,手镯要贴上“手镯花”,脸盆要贴上“脸盆花”,被子会放上“被子花”……婚礼双方会提前一个月召集家人朋友筹备剪纸,将对新人的祝福融入其中,剪纸的礼仪功能也就此传承下来。 “在宋代的浦城农村,剪纸作为娱乐活动十分流行,出现了被称为‘剪花嫂’或‘剪花婆’的剪纸艺人。”吴卫东说,浦城民间剪纸俗称“花样”,剪纸的“花样”繁复,题材也各不相同,剪纸艺人通过学习与再创造,不断丰富着浦城剪纸的内涵与外延。这些古老“花样”随着母传女、婆传媳、邻里串门、走亲访友,交换流传,至今全县很多妇女手中仍珍藏着一本“花样”本。 悠悠千年,剪纸艺术随着浦城先民的流徙,像蒲公英一样落地生根,在旷达与豪迈中自有一番淡雅与从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