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文教> 正文
分享到:

名校复办公立初中系列报道:鼓励优质高中复办初中只是第一步

2019-05-09 09:00:52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蔡秀明  
本报《教育》关于福州老八所“名校复办公立初中”系列报道推出后,作为主管部门的福州市教育局近日做出了回应。

短评:不只是静待花开

□木颂

自《福州老八所,走在春天的路上》刊出至今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我们的校长和教育专家们就以一种情怀、一种责任,带着思索与福建日报《教育》积极互动,思考名校复办公立初中的方向,找寻《蹒跚而至的“重生”》答案,他们期待“重拾”的愿景不只是“复办”一所学校,而是一场更有效的教育变革,更好的政府、学校和社会的良性互动,进而实现更好的教育生态、更好的基础教育、更好的育人目标。

《名校不是简单挖棵树就能移植过来的》。无论是“复制”了“老八所”的金山中学,还是用了《6年时间,教育“洼地”造出的好学校》的厦门双十中学思明分校,它们都较完美地完成了这一艰难但是可赞的办校实践的成功蜕变。对此,老校长、老教育人陈文强感同身受,“新办校不是野蛮生长,需要站在名校的肩膀上,复制教育精神,传承名校优质基因”,在他看来,作为基础教育建设的“实验田”,把名校最优秀教育资源辐射和文化精神弘扬出去,实现教育情感、教育行为、教育精神的认同,让“育人思想入心入骨”成为共识,通过每一堂课、每一场教学科研活动和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行为,引领办学,植入师心,这是名校的责任和担当,也只有这样,才能少走弯路。

“老八所”的经典和传统在于良性的初高中衔接。“教育是慢活,6年跟随才是一脉相承”,“初中和高中在教育中的地位是连贯的,承上启下的。优质高中校没有自己的初中部,也就没有了自己优质生源的培养基地,短短的高中三年难以有效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而严重影响和制约了高中教育质量的提升”,这是教育专家们的铮铮良言。

初高中完整6年制还有最显性的优点,“发现好苗子,好好规划,对孩子的关注度更强,衔接平稳,更有利于人才成长”。就学校文化及学校发展而言,师生也会有真正的归属感。所以,完全中学的建制“将是最佳模式”。而对于一座城市来说,一定数量的优质完中,是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厦门市近年来高中教学质量一直处于上升之势,并位居全省之首,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厦门的所有高中都是完全中学”,他们用实践“复制”求证了《教书育人,完中做得更精彩》的观点。

“教育发展有自身规律,不能做违背规律的事情”,校长们大声吁求。名校复办公立初中还需要破解教育难题,简单以考分排名评老师,以考试评学生,以升学率评学校的功利化导向,以“平均分”进行“成绩”排名的做法,客观上使义务教育“误入歧途”,这种教育评价体系值得商榷。作为义务教育的最后一班岗,初中教育应当明确“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只有科学的教育评价才能衍生健康的教育生态,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有利于立德树人。

“老八所要复办真正意义上的初中部(校),不是简单恢复,还要对现有招生政策进行调整和改变。”关于招生政策需要“公平公正”的强烈呐喊,来自所有接受我们采访的公立校校长和教育专家们。这一朴素要求首先是因为,“公办初中是保证教育均衡公平的示范者,是义务教育的主力军,公办初中的地位作用只能增强”。而因应改革而生的民办校,作为国家义务教育的有益补充,在经历多年扶持发展后,同样需要改变,需要更多地承担社会教育责任。

《有远见的政策,才有健康的教育生态》,“大家需要站在同一起跑线进行公平竞争”“齐头并进与规范办学并不矛盾”等观点广受认同。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招生管理,净化教育生态,引导民办教育走内涵发展和高品质教育发展之路,既可以使民办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走得更好更远,也“符合福州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要求,符合福州教育资源合理使用的要求”,满足人民“上好学”的需求。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名校复办公立初中改变就是一个趋势”,不是一哄而起,不是原本形态的“简单复制”,但也不能只是静待花开。“滞者导之使达,蒙者开之使明”,教育的改革需要情怀,更需要担当;需要卓识,更需要远见;需要平衡,更需要包容;需要实践,更需要创新。要有底线意识和原则,“在规范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突破”。

如此,才有可能让老八所初中部(校)的复办真正实至名归,这也是福建日报《教育》这组系列报道的内生动因和推动目标。毕竟,《福州老八所,承载春天的期待》。在这一点上,福州市教育局负责人也说得很明白,《鼓励优质高中复办初中只是第一步》,提高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扩大教育公平受益面是他们要实现的工作目标。

更多>>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