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清从16岁起就跟随姐姐在家里学习金苍绣,至今已有40多年。 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半世纪崭新如初 金苍绣多以绫罗绸缎为底,绣前需巧妙使用油纸,把样图印在底布上。选择绣线和材料也有讲究。其中,金苍线由好几股棉质细线凝成,根据需要将3至12股的细线拧成一股,涂上金、银色的漆,既能“提亮”又可增加质感。“保存得好,绣品可几百年不褪色。”林秀清说,她母亲的桌围用了50多年,依然崭新如初。 运用平绣、凸绣、荔枝跳等绣法,金苍绣的图案鲜亮活络。例如,林秀清珍藏了一件自己的龙头桌围绣品,高0.86米、宽1米,龙眼瞳孔用黑布做成,眼白则用兔毛缝上,龙须用棉质丝线搓成圆条状,再用丝线横向卷起使之更加紧实,整个龙头犹如3D画般栩栩如生。作为从艺40多年的老师傅,林秀清针下干净整洁。在这幅桌围中,她运用深浅两种不同的蓝色绣线表现波浪纹理的节奏,与普通绣品放一起对比,高下立现。 绣这样一件桌围,她需要每天工作8小时,连续2个月方可完成。即使现在机绣和组合绣早已大行其道,手工绣仍占金苍绣销售的70%以上。这,便是手艺人的价值所在。 忧虑传承人难觅 比起巧夺天工的作品,绣娘们“一坐就是一天,一做就是一辈子”的工匠精神更令人钦佩。从16岁起,林秀清跟随姐姐学习金苍绣,随后进入泉州锦绣庄工作。从普通的绣娘到管理人员,她在锦绣庄用28年学习提升,多年的积累才换来精湛的技艺。 林秀清的坚持,带动她身边不少人加入金苍绣工作坊,包括嫂嫂、弟媳和女儿。但是,干这一行的少有外人,尤其是年轻人。 “曾经有一位博物馆工作人员感兴趣,但跟我学了一两次,就没再来了。”聊起传承人难觅的现状,林秀清叹了口气。她说,想学一门技艺的人并不少,但学习金苍绣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和耐心,不仅要有手眼协调能力,还要耐得住寂寞、静得下心,要熬过漫长的练习才能出师。她也曾到泉州多所特殊教育学校招工,可惜“免费教也鲜有人愿意学”。 “最基础的平绣技巧,新手练熟至少要半年。招不到人,是我现在最大的忧虑。”林秀清说,20多年前的锦绣庄有100多位绣娘,而今她的工作坊只有12人,其中10人是老师傅,不少人甚至已经当了奶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