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原创新闻 > 正文

福建援藏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让藏胞“安居”“乐业”过上好生活

2019-07-14 10:22:36 卢金福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王祥楠  

福建援建的洛隆县马利镇布许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布许福建新村),藏式门楼美观大气(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编者按:

从2016年7月起,福建对口援藏工作从“西藏江南”林芝调整到“雪域高原”昌都,先后选派了289名援藏队员(其中89名援藏干部人才、130名援藏教师以及70名计划外援藏人才),对口支援八宿、左贡、洛隆、边坝等4个县和32个市直单位。

他们践行“团结奉献、真情融入、不畏艰难、不辱使命” “当好昌都人,做好昌都事”的援藏承诺,圆满完成了三年援藏任务, 计划内外共投入资金8.41亿元,实施170个项目,争取社会支持1.8亿元,福建对口支援的4个县今年将全面实现脱贫摘帽。

今年7月,福建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即将完成为期三年的援藏任务,返回福建。5月底至6月初,东南网记者踏访了昌都,对福建援藏工作进行了深入的采访。今日起推出系列报道,展现三年来福建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在扶贫、教育、医疗、城建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东南网7月14日讯(本网记者 卢金福)“做梦也没想到,还能住进这么宽敞明亮的房子。”昌都市左贡县田妥镇亚中村村民冲巴世世代代都住在山里,靠着种地和农牧为生,2017年他搬进了由福建厦门援建的亚中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告别了土垒屋。他用藏语说道,有今天的生活,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以及福建援藏干部的无私奉献。三年来,福建援藏工作队因地制宜、合理规划,让易地搬迁户住得下、能就业,在昌都四个对口县共建设了11个小康示范村,安置贫困农牧民1200多户、6000多人。

“搬出”幸福新生活

今年69岁的冲巴一共有9个孩子,是当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他曾住在左贡县田妥镇亚中村所列自然村的半山腰上,那只有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通往城镇,有地质灾害的风险。

“下雪天要及时把屋顶的雪打扫干净,担心会坍塌和漏水。家里没有独立的厕所,生活很不方便。”冲巴说,搬进新家后住得很舒服,也更卫生了,在家里闲着的时候还可以打开电视看看丰富多彩的节目,这让他觉得很幸福,感到很知足。

亚中村藏语意为“幸福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位于318国道沿线,是田妥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40公里。记者在冲巴家看到,整个房屋共有150平方米,藏式装修,干净整洁,宽敞明亮,家用电器、藏式家具等一应俱全。

昌都各地越来越多的藏胞因易地扶贫搬迁过上了好日子,洛隆县马利镇夏玉村30多户去年8月份搬进了福建援建的夏玉福建新村。今年59岁的扎嘎,一家有四口人,曾住在康布自然村的土木房子里,离集市比较远,“原来的家没有通水电,看医生都要走很远的地方。”如今扎嘎住进了170平方米的两层房子里,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夏玉福建新村在马利镇镇区,该项目共建设房屋31套,其中有15套为二、三层独门独户住宅,另16套为一梯两户的套房。作为福建新村,该项目建设资金全部为福建援藏资金。该项目沿G349国道两侧布置,一层沿路设置了不少的店面,为村民脱贫致富提供了必要的产业支撑。

“现在最大的愿望是孩子能考上好学校,希望他们有出息。”扎嘎对眼前的生活很满意,她说福建援藏工作队干部把她当亲人一样,经常会来看望她,相信以后日子会过得越来越好。

八宿县夏里三乡地处怒江沿岸,境内山高谷深,资源匮乏,发展基础严重落后,61.7%以上农田为25度以上的坡耕旱地,当地大骨节病等地方病突出,共有116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大骨节病。

福建投入援藏资金1693万元建设了白玛镇福建乃然新村(乃然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夏里三乡443户2454名群众搬迁到安置点生产生活,不少群众还购置了电视、洗衣机、电冰箱等现代化电器,见识了新科技、过上了新生活。

多吉次仁一家有6口人,他说,过去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搬到福建乃然新村后看病就医非常方便,出门步行15分钟左右就能就医,交通也很方便,喝上了自来水,用上了国家川藏联网的电,小孩也能像大城市的孩子一样享受平等教育。

科学选址 高标准规划建设

在冲巴看来,现在的生活更有趣,他平常会到村里的广场里散散步,带带孩子,和居民一起拉家常。记者看到,亚中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沿川藏公路而建,路两边是整齐划一的商业小街,还建设了集休闲、文化景观于一体的广场,有不少居民在此地休闲,村里还设有文化活动中心。

左贡县田妥镇党委书记秦云友告诉记者,亚中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结合了小城镇建设,实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区政策支持等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配套。

洛隆县马利镇布许村素有洛隆县东大门之称,G349贯穿全村,布许藏语意为“森林沟”。

记者在布许村搬迁安置点(福建新村项目)看到,四周森林环绕,两边均有河流经过,藏族特色的门楼格外醒目,一座座漂亮的藏式小别墅基本完工,正在做景观工程的施工。这些小别墅所有房子均做了木地板、每套房子均有1到2个独立卫生间。

“我们经过认真调研和勘测,发现这里周边森林覆盖率比较高,氧气相对较浓,空气的湿度高。靠近省道,距离城镇比较近,生活会更加便利。”来自泉州的援藏干部、洛隆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韩卫华告诉记者,该项目建设时水、电、路、有线电视、光纤等基础设施一步到位, 科技、文化、卫生、教育、保障等公共服务实现全覆盖。

边坝县拉孜乡小康示范村项目是漳州龙岩援建的计划外重点建设项目。来自龙岩的援藏干部、边坝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江敬荣告诉记者,该项目对道路进行了“白改黑”,对沿街进行了立面改造,以及道路美化亮化,建有福建广场、山地公园、格萨尔广场、门楼牌坊、藏药材收购站等工程,还有2个公共卫生间。“大大改善了当地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就业环境,提升了边坝作为昌都‘东大门’的整体形象。”他说。

四郞果约是拉孜乡一名退休支部书记,他感慨地说:“福建援藏队来了,不仅给我们修新村,还给我们打造那么好的人居环境,道路变宽敞了,街道变亮了,休闲去处也多了。”他感慨地说。

记者在八宿县白玛镇福建乃然新村看到,公共服务配套有警务室、医务室等,基础设施配套有休闲公园、广场等,以及其他附属配套设施。

配套产业项目 让藏胞在家门口就业

搬进新村后,扎嘎现在有了更多的收入来源,她空闲时可以在家附近的沙石场打工,还有扶贫资金入股沙石场,去年就已经开始分红,一户分了700元。当地政府还安排她在街道里当环卫工打扫卫生,每个月工资有1800元,低保每年能领取到8000元。“没想到我们这个年龄还可以找到工作。”在谈到自己现在的收入时,扎嘎笑开了颜。

福建援藏工作队在规划建设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时充分考虑了就业的问题,引进项目增加他们的收入来源。洛隆县地处藏东高原,阳光充足,较为适合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项目。在福建援藏队泉州工作组的牵线搭桥下,以招商引资方式引进分布式光伏发电,作为扶贫产业发展试点项目在孜托镇久玛村落地,2017年11月初完成安装调试、发电,成为昌都市首个分布式光伏扶贫项目。

邓拉是当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一共有5口人,政府把扶贫资金投入到光伏发电项目中,在他家的屋顶安装了太阳能板,“这个项目不需要投入人力去维护,有阳光就可以发电,收入也稳定。”邓拉说,很感谢福建援藏工作队引进了这么好的项目,增加了他的收入。

孜托镇久玛村党支部书记旺永告诉记者,该项目开创了新能源助推脱贫攻坚和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村里选择了80户村民作为试点,其中建档立卡户有62户322人。从2017年11月到2018年9月,共发电50多万度,群众可分得收益12万多元,平均每户收益1544元。

在边坝县拉孜乡小康示范村项目不远处就有一家拉孜乡汽修厂,该项目由漳州市龙文区援建,总投资200万元,建设维修车间、职工生活用房及围墙、大门、公厕、洗车场、停车场等附属设施。项目于2018年9月开工建设,2019年3月建成投入运营。

“该汽修厂是福建援藏队漳州龙岩工作组整合结对帮扶资金实施的产业项目,过去县里很多车辆只能去昌都市区维修,有了这个项目,方便了农牧民修车。”边坝县拉孜乡党委副书记杨秀春表示,该项目在转移群众就近就业、促进群众持续增收以及边坝乡镇企业发展等方面起到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目前共实现转移就业8户8人,可带动拉孜村96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800元。

拉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赤列次培原是在编僧人,还俗后因为没有房子、土地和牲畜,生活十分困难。福建援藏工作队在制定脱贫计划时,了解到赤列次培一家的情况, 制定了帮扶措施。得知赤列次培2015年取得B2驾驶证,会修车,便动员他到汽修厂当技术员,目前月收入5200元。

“感谢党的扶贫好政策和福建援藏队为我出的主意,发挥我的一技之长,有了稳定的收入。”刚刚脱贫的赤列次培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