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邦伟为学弟学妹们讲解果树嫁接知识。 东南网记者 张立庆 摄
东南网8月5日讯(本网记者 张立庆) “广阔天地、放飞梦想”。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帮助众多学生实现创业梦想,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国际商学系2016届校友谢邦伟就是大学生回乡创业典型,在三年时间内创业的路越走越宽,领域越来越广。近日,母校师生走进创业园,进行回访,向学长进行取经。
在校积淀创业经验 毕业返乡创业为家乡水果代言
日前,在建宁县濉溪镇斗埕村的山地上,谢邦伟带领学弟学妹们一同参观果园,枝头上梨子、桃子、猕猴桃一个个长势喜人,散发着浓郁的果香。梨园区域,四五位工人正忙着采摘成熟的翠冠梨。
同样属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为什么不像其他人一样渴望走出大山,留在城市找个体面的工作呢?谢邦伟说,这是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结果。据介绍,在学校时,他看到了云打印平台的市场商机,他就和几位同学组建了创业团队,打造了“就是去印云打印平台”。虽然最高时也能达到2万左右订单,但是因为技术含量低,利润不高,以及投融资的难题,项目最终以失败告终。项目虽然失败了,但谢邦伟却积累了不少创业的经验。
“在我的眼里,农村的资源是丰富的、生态的,充满商机。我们要用所学知识改变家乡,农村也需要一批有思想、有魄力的年轻人。”谢邦伟说,当地农民种植往往是靠天吃饭,管理全靠经验,缺乏科学性,销售全靠采购商定价,利润自然会低。为了引导当地农民致富,同时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他就毫不犹豫的继承发展了父亲的林果业。经过与父亲一商量,与村里一下就签订了承包20年的土地经营权。
谢邦伟介绍,黄花梨、黄桃是家乡的一道靓丽名片。这得益于建宁山青水秀,纬度低,海拔高,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所以水果口感好,糖分高。作为返乡农民,更愿意为自己家乡的水果代言。
创业不仅要技术创新 还要探索销售新模式
“如今,传统的种养产业,必须不断向新品种种养、新技术开发、新模式拓展,与网络营销结合,注重体现生态循环理念。”谢邦伟在创业的过程中,采取走精品化、品牌化的发展模式。聘用林业站指导专家、回母校请老师规划指导,同时还吸引学弟学妹共同参与创业。“果园的水果都不使用催熟剂,采用农家有机肥,生产的水果都是绿色有机水果。今年水果价格不错,特别是我们从浙江引进的翠冠梨品种经过嫁接后,比黄花梨提早了十多天上市。”谢邦伟津津乐道的向记者分享自己种植的经验。他表示,对于果农来说,往往丰收年意味着大量水果积压销售不出去而造成价格下降,今年年初不少地方发生霜冻,对果农造成了影响,所以今年水果价格与往年相比会贵些,而他首次尝试的新品种翠冠梨恰巧赶上了好时机。
让学弟学妹们感到钦佩的还有,一棵梨树上竟然结出了不同的果实,有黄花梨、翠玉梨、翠冠梨。
谢邦伟说,大学生创业离不开技术的创新,也更需要在销售渠道上打破原有模式,摸索新渠道。朋友圈广告流行,他就采用这种方式进行销售,但发现这种模式快递速度慢、存在地址不清、发货不准确等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发设计小程序,确保消费者填写准确度。今年,为了打响品牌,他选择走电商销售路线,提前一个月接受全国各地消费者预订。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程序为其他农户提供农产品销售渠道,既帮助其他农户增加销售渠道,也扩大了自己的用户。
据介绍,谢邦伟现有200亩果园,亩产平均4000斤,每年总产量达80万斤。2018年,营业额达到210万元。
带动更多农民致富 还需打通政策“最后一公里”
据介绍,除了进行果业项目种植,还在经济林种植、果树种植、林下经济等方面不断深耕,经营造林、抚育、园林绿化;花卉、苗木、种植、销售;木材采伐、运输等业务。2018年营业额达到210万元。其中,经济林种植2018年转移当地富余劳动力累计2000人次,为农民人均增收6000元;果林种植2018年转移当地富余劳动力累计4000人次,为农民人均增收15000元。
在农村的创业过程中,谢邦伟表示,如何落实农民创业创新政策,打通创业创新扶持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确保各项优惠政策能落地生根,推动惠农政策和农业农村补助项目等向农民创业创新倾斜。还需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职业技能等培训计划,培育一批农民创业创新带头人和农民创业创新辅导师,这些都应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日,福建师大协和学院国际商学系与建宁县濉溪镇校地合作共建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基地。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党委副书记陈晓斌表示,今后也将为校友提供更多的创业辅导、指导支持,更好的开展校地交流合作、助力精准扶贫。
建宁县濉溪镇镇长饶桂发表示,濉溪镇希望在跨境电商平台、科学技术文化等方面得到高校的助力支持,真正推动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的落地、落实,让越来越多的农民能在优秀返乡青年的带动下,走上致富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