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手工作品。 艰难创业,一针一线绣出“皇冠店” 做了2年手工活,为了更接近“自力更生”,张敏决心寻找一份事业。 无意中,张敏的母亲路过一家当时正流行的十字绣店铺。她走进店里问需不需要女工,没想到,她尝试带回家的活计张敏干得更快更灵光。 “我从小喜欢做手工,看到那些美丽的图案,虽然自己不会画,但可以用针线绣出来,我很感兴趣。”张敏说,无法出门,她就买来针线、书籍和样品自己摸索,一针一线地尝试,绣错了重来,手扎破了忍痛继续,慢慢悟出了门道。 “十字绣就像人生一样,要设计走线,制定绣工计划,又比人生好,错了能重来。”张敏笑着说,她不怕麻烦,愿意用最精密的针脚来绣图。由于设计得当,张敏的十字绣作品图样背后很少拉线,比较精巧,作品很受欢迎。逐渐,她想到自己创业,开个淘宝店售卖十字绣作品。 “当时十字绣店里的负责人蔡继红说,张敏又勤快又聪明,这手艺不该只做个小绣工。”张敏的妈妈说,好心的蔡姐支持张敏开网店,初期还为她供货。2007年3月,张敏的“悠然十字绣小屋” 淘宝店开张了。张敏负责客服、画图、制作,妈妈负责买原料、发货。 小店的经营非常艰辛,张敏一点都不敢马虎,每天趴在床头自制的高枕上,一针一线创作作品。张敏妈妈说,每天10个小时,一年365天,张敏只要没去医院,就在工作,甚至在经历皮瓣移植手术后的第二天就开工,生怕误了发货时间。 “同城的订单都是爸妈自己骑车去送货。有一次,一单7元钱的货,妈妈从宝龙骑自行车送到省体育中心附近,买家非常诧异,询问之下了解到了我家的情况。没想到买家是个记者,她帮我宣传,让我的生意红火不少。”张敏说,靠着诚信,小店一单一单做到了“皇冠店”。“能用自己的双手获得收入,也给买家带来快乐,特别是很多用于婚庆的作品,带着满满的祝福,虽然累但心情很好。” “一路上我遇到了很多好心人,也想尽自己的一点力量帮助别人。”当张敏受邀参加公益活动时,她从本就不够的生活费中挤出钱来捐赠,她还把自己的手工作品拿出来用于义卖。因着大爱,张敏获得了福建省青年五四奖章、YBC2010年度青年创业之星、“福建省自强模范”、“温暖福建,十佳好人”等一个又一个荣誉。 爱心坚守,给更多困难人群工作机会 淘宝店订单多了,一个人绣不过来,张敏发现同楼栋里还有很多残疾或有困难的人,苦于难以走出去没有工作机会。她拉上了邻居跟她学十字绣,一起完成订单挣钱。一个拉一个,她的小店渐渐成了个平台,最多时有20个绣工,包括楼里的残疾人、家境困难的大学生以及外地的家庭妇女。 “我知道大多数人都想自救,就是缺机会。”她说,“我希望让更多有需要的人,通过自己的双手找到活着的价值。” 随着消费热点的变化,张敏又开了一个淘宝店“张敏手工坊”,销售自己制作的口金包、香囊、十字绣钱包、卡包等。 张敏母亲向记者展示一些已完成的口金包,风格各异,有的古典雅致,有的年轻简约,针脚非常细致,连内衬都使用优质棉布精心制作。“最近我还在学习做手环,考虑可以和金饰店合作,用来串珠宝。”张敏正在练习用红丝线打“金刚结”,为下一步的产品做准备。 除了在淘宝店接单,张敏的剩余时间全用来绣一幅长17米、宽0.75米的十字绣《清明上河图》。她说,这幅绣图开始于2010年,现在已经绣了12米,再用一年就可以绣完。“做了这么多年十字绣,想做个价值高、能传世的作品。”她介绍说,这幅绣图原样展现《清明上河图》,采用小格刺绣,比大格绣更精致,每一针都精心设计,让背面几乎没有拉线。 “很早有人预定,但那时我不知道还能活多久,不敢接单。现在身体状况好转,脚上有了一点知觉,我决定把它绣完。如果能进行拍卖,我就有能力给自己的病尝试新疗法。”张敏说。 “这两年十字绣的热度稍减,订单下降,绣工们经常来问有没有单子可接。我们有技术,希望有人来宣传关注,或是给我们一些生意方面的指点。”她说,“我还希望有企业能把手工订单分发到廉租房这一带,楼里有侏儒症楼友手脚灵光可以负责分发、收集活计,我自己可以负责沟通交流。” “创业之心不死。我们这一群人,有组织过,分工合作过,希望靠自己的双手自救。”张敏说,希望自己能够在不停地锻炼和劳动之下,实现生活自理,同时把事业做起来,让更多人因为自己获得自力更生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