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民生 > 正文

福建依托领先全国的“生态云”平台 开启“智慧环保”新时代

2019-10-31 10:05:01 作者: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仁青卓玛   我来说两句

福建依托领先全国的“生态云”平台,引领环境管理转型升级,推进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数据助力,开启“智慧环保”新时代。

如何推动污染防治攻坚由传统的“人海战”向信息化联合作战转变?如何破解传统环境管理中“末梢不畅、互动不足、层级过多”等弊端,打通“肠梗阻”和“最后一公里”?如何推进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数字中国”建设的思想源头和实践起点,福建省牢记重托,创新实干,站在打造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实现赶超战略“生态引擎”的高度,用大数据守护绿水青山,开启“智慧环保”新时代。

2015年,按照“大平台、大整合、高共享”的集约化建设思路,福建率先启动建设省级“生态云”平台。历时3年,该平台于2018年3月正式上线运行,5月在全国率先建成省级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并投入使用。一年多来,福建充分运用生态云建设成果,着力推动精准治污,引领环境管理转型,为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科学助力。

构建“一盘棋”大格局

打通监管全流程

力量不足、监管薄弱、末梢不畅、互动不足、层级过多……面对传统监管模式弊端,如何探索生态环境管理新模式?

以生态云平台为抓手,打造全省“一盘棋”大格局,打通监管全流程,实现生态环境监管转型升级,成为近年来福建省探索出来的一条成功新路。

通过全省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中心,我省率先打破部门壁垒,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数据共享体系,让山水林田湖草有机融合。纵向向上联通了生态环境部,向下贯通至市县级生态环境部门及相关企业;横向则汇聚了相关部门的业务数据、集成物联网数据和互联网数据。截至目前,该平台已汇聚21个部门相关厅局,集聚共享132类数据90余亿条、近600T数据。

“从前排查违法案件,全靠执法人员奔波取样,跑断了腿也查不了几家。现在不同了,通过在线监控,每天就能收到源源不断的数据。”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说。

今年4月10日,省生态环境厅与龙岩市政府首次通过生态云平台就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进行远程“一市一会商”。通过云平台,实现跨地域、跨领域、跨层级、跨部门的云视频远程“一体化”连线互动,面对面交办问题。

“列出问题清单,开展云端会商,既可以随时查阅各业务应用系统的静态资料,又可以实时调取环境执法检查现场动态情况,还可以进行点对点的‘零距离’沟通,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更加精准。”该负责人表示,依托生态云平台开展一市(事)一会商,环境监管“一竿子插到底”,实现了上下一体化、管理扁平化、协同高效化,有力地推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实。

落实环保主体责任

助力企业绿色领跑

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不能只单纯依靠政府部门对企业的监督、执法和处罚来解决,还需要生态环境部门转变职能,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既有刚性约束、又有人性关怀,真正解决企业环境治理“有想法、没办法”的困境,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依托先进的生态云平台,今年4月10日,我省在全国率先建成省级生态环境亲清服务平台并正式上线试运行,目前已注册企业用户2万余家,并入选数字峰会数字福建电子政务十佳案例。

平台突出“进门好办事”,做到“四个一”:一个门户、一号通行、一网通办、多表合一;突出“服务更暖心”,做到“四个有”:有政策指导、有亲情提示、有咨询互动、有治理方案;突出“守法更自觉”,创新 “四举措”:实施一企一档、增强互动互信、实施差别监管、强化信用奖惩。

“有了新平台,责任清单一目了然,信用评价尽在掌握,企业对环保责任做到‘心中有数’。”三钢集团高级工程师任成忠说。

平台依托生态环境大数据分析,实施分级管理,对环境管理水平较好的企业不搞“一刀切”;对环境管理水平较差的企业精准“切一刀”。同时,将企业环境守法状况、环境管理水平体现成量化的动态信用评价分值,推进实施信用评价结果与绿色信贷联动挂钩。

从被动监管到主动自律,越来越多企业守法更自觉。企业发展动力更足,绿色领跑更强劲。

精准治污“智慧化”

大数据彰显“大作为”

信息的价值在于应用。为致力“用”,让生态环境大数据“智变质变”,各级生态环境部门把生态云平台建设和应用推进作为“一把手”工程,涌现出一批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

如,龙岩雁石桥断面在径流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通过生态云平台溯源,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精准治污措施,断面水质从2018年年初的劣Ⅴ类提升到下半年的Ⅲ类;

在2018年沿海城市的臭氧污染联防联控中,云平台通过分析研判,提前实施应急管控措施,有效减少了污染物浓度峰值和污染天数;

云平台智能分析危险废物产生、贮存、转移、利用和处置的全过程数据,及时发现企业危险废物超期贮存问题,2018年以来推动危废削减4.2万吨;

……

大气联防联控,精心呵护“福建蓝”。据统计,2018年全省应用生态云平台开展大气区域联防联控,减少50%以上的轻微污染天数。

流域精细管控,精准打好“碧水保卫战”。目前,生态云平台上实现流域脉络“一张图”。通过开展流域精细管控,2018年,主要河流Ⅰ~Ⅲ类水质比例从87.4%提升到95.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4.8个百分点。

综合决策科学化、环境管理精细化、污染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不再是“纸上谈兵”。用数据说话,用数字监管,用数字服务。我省加强大数据应用助推环境管理转型经验得到中央改革办、生态环境部高度肯定,并向全国推广。

为打造“数字生态”福建样板,今年7月6日,省生态环境厅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深圳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利用华为的技术力量,持续优化、提升、拓展生态云平台功能,不断提升我省生态环境治理和监管水平。

2019年5月6日,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字生态分论坛在福州举行。

省生态环境厅依托生态云平台开展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一市一会商”。

改革赋能 激活绿色动力

自2016年获批建设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以来,省生态环境厅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将深化改革作为夯实环境承载基础,助推我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重要举措,不断改革创新,推动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素质”协同共进。

构建党政同责机制 层层传导责任压力

2016年率先实施地方党政领导生态环保目标责任制,每年由省委书记、省长与各设区市党政一把手签订生态环保“军令状”,严格考核约束,实现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由“政府负责”向“党政同责”转变、生态环境保护重心由“末端治理”向“全程管控”转变、生态环境保护监管由“督企为主”向“督政督企并重”转变、生态环境保护绩效由“软要求”向“硬约束”转变。

健全源头防控体系 夯实环境承载基础

生态红线守底线。将各类禁止开发区域和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必须严格保护的区域完整划入红线区域,占全省陆域国土面积的26.08%。

环评约束优布局。编制“三线一单”,在一张图上明确生态环境保护、污染物排放控制、环境风险防控等管控要求,从源头减少污染排放。

监测网络筑屏障。形成涵盖78座空气自动站、100座水质自动站、231个河流湖库监测断面、1175个土壤监测点位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全天候监测生态环境状况。

完善生态市场机制 激发持久内生动力

流域生态补偿促共治。建立以省内重点流域生态补偿为主、跨省流域生态补偿相结合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近三年来累计筹措补偿资金逾50亿元。

环境信用评价促自律。完成5584家次企业环境信用等级评定,将评价结果与绿色信贷联动挂钩,引导企业自觉守法。

排污权交易促减排。2017年起全面推行排污权交易试点,累计成交金额已突破12亿元。

构建亲清政企关系 增强绿色发展动能

建设平台强服务。上线运行福建省生态环境亲清服务平台,既强化刚性约束,又体现人性关怀。

优化审批提效能。取消涉及大气、水、噪声等方面环保竣工验收许可等,深化环评审批改革,对民生工程领域推行“打包”审批。

项目带动兴产业。大力推行污染第三方治理等市场化治理模式,2018年全省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达1380亿元,同比增长14%以上。

2016年,首辆大气颗粒物走航车上路,高科技“捉污神器”精准锁定污染源。

绿水青山的背后,是生态环保人默默的付出。

凝心聚力 坚决打赢攻坚战

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福建围绕“1+7+N”污染防治攻坚战作战计划的总体布局,细化作战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层层分解落实,将污染防治攻坚进行到底。

打赢蓝天保卫战,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

对标更高空气质量标准,率先全国制定《臭氧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等,实施100项省级大气环境精准治理减排项目,加强联防联控,建设全国首个省级生态云平台,实现对全省生态环境数据实时全程监测。目前我省每个县(市、区)均有2座以上空气监测站,建立2万多家企业“一企一档”,对每天接入的20多万条数据进行大数据智能分析,真正做到“全天候监督”。

打好碧水保卫战,还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

建立从水源头到水龙头全过程治理体系,6277名河湖长发挥“施工队长”作用,12197名河道专管员作为河流的“管家”和“保姆”,率先实施饮用水安全“六个100%”工程,打造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铜墙铁壁”。连续3年将小流域综合治理纳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实施257条次群众身边水质较差的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投入约15亿元专项资金促进超过90%乡镇和50%建制村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消灭“牛奶溪”,周边群众问卷满意度为99.5%。

打好净土保卫战,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在全国率先出台《污染地块开发利用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全部完成2388个重点行业企业地块的基础信息采集,工作进展和质量居全国前列。实施污染地块开发利用负面清单制度,开展土壤污染风险防控试点,对全省4000多家企业实施危废全过程动态监管。

多管齐下 全力推进“放管服”

深化“放管服”改革是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保障,也是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举措。近年来,省生态环境厅不断加大简政放权和职能转变力度,取得一定成效。

持续深化简政放权

依法取消涉及大气、水、噪声方面的环保竣工验收许可。深化环评审批改革,简化事前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区域—规划—项目”联动,对已完成规划环评的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内的35类基础设施和环境影响轻的项目试行告知承诺制。推行民生工程领域区域“打包”审批服务。对列入豁免范围的45类事项免于环评。

持续创新服务机制

创新“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结合生态云大数据建设,建立亲清服务平台,增设企业办理环保类审批服务便捷通道,推动企业办事“一网通办”“不见面审批”。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创新便民利企服务方式,对重大项目环评审批开辟绿色通道,实行即到即受理、受理即审查。

持续加强监管创新

在持续开展“清水蓝天”专项执法行动的基础上,集中开展群众身边突出环境问题专项整治,不断增强群众环境获得感。推进环保网格化监管,有效调动全省网格员18000余人,助力生态环境执法。推行差别化监管,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率先在全国实施全省企业环境信用动态评价。

环保铁军 守护“清新福建”

我省环境执法人员数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执法查案数量、质量却居全国前列。“福建环境执法是品牌。”在全国环境执法工作会议上,生态环境部领导曾16次竖起大拇指点赞我省环境执法队伍。自2016年起,福建环境执法大练兵获评表现突出集体和个人的数量连续三年拿下全国第一;2018年,省环境监察总队获“全国环境保护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019年,总队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

“环保铁军”是怎样炼成的?善于创新战术战法是最大特色。顺藤摸瓜、杀回马枪、深夜突袭、循味追踪、蹲守跟踪、痕迹执法……针对违法企业“躲猫猫”,白天检查没问题,就晚上来查;晴天检查不排污,就雨天来查;上班日检查没偷排,就节假日来查。有些污染企业认为自己刚被查过,短期内不会再被查,执法人员就杀个回马枪,让排污企业措手不及;还有一些企业躲到深山野地,以为没人会来,没想到执法人员一天之内穿越闽粤赣三省交界近250公里山路,在省际“三不管”地带连续端掉数个非法造纸、非法电子垃圾焚烧、非法熔铝窝点……

用执法严值守护生态“颜值”。自2015年9月以来,通过开展“清水蓝天”环保专项行动,全省共发现并查办各类环境违法案件12189起,其中涉嫌污染犯罪案件383件,行政拘留案件965起。

“环境受益、群众满意就是对我们最好的褒奖。”省环境监察总队有关负责人介绍,去年7月起,我省集中开展百姓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治攻坚行动,共办结11098件百姓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到期办结率100%,获得生态环境部肯定,并向全国推广。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