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宁高山茶:流韵千年 再展雄风
2019-11-05 07:54:49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茶叶专家在比较茶叶品质。福建日报记者 庄严 通讯员 黄起青 摄 东南网11月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庄严 通讯员 黄起青 文/图 ) 周宁是全国重点的产茶县之一,茶叶一直是周宁的大宗农产品,也是农村支柱产业。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周宁茶命运沉浮,清末达至鼎盛,上世纪90年代则陷入低迷。 如何复兴周宁茶?近些年来,周宁茶人锲而不舍,抒写传奇。 名扬历史 周宁是华东地区海拔最高的县城,境内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达288座,成就了其“高山云雾出好茶”的闽东高山茶区的地位。 据《周宁文史资料》记载,周宁县种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官司云雾茶”曾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银奖。光绪二十六年(1900),则是旧时周宁茶叶最为鼎盛的时期。彼时,周宁茶行遍布全县,以周敦、萌村、七步、浦源、端源为最,连偏僻的竹下村也有茶行,乡村到处开垦茶园,全县年精制茶叶逾万箱。 “明代及以前的周宁茶叶,限于道路交通、市场等因素,主要为当地居民日常生活之饮品。清中后期,随着外需市场的发展,周宁茶叶在产量和质量等方面都表现上佳,茶叶产销迎来了大发展。”宁德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孙绍旭在《周宁茶文化》一书中说,民国时期,无论产量还是质量,以及种植、加工、包装等方面,周宁茶业都有所进步,为新中国成立后周宁茶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周宁茶业有了很快发展。据《周宁县志》记载,1978年的种植面积、总产量分别为4.512万亩、884吨,分别是1949年的3.5倍以上、3.3倍以上。上世纪80年代前多以本地菜茶为主,占比70%,平均亩产干茶80公斤,且茶园多以篱笆式种植,初制以手工为主。改革开放后,茶园改为标准种植方式。80年代中期,周宁开始推广“福云六号”等新品种,政府一边鼓励茶农扩大种植规模,一边成立了周宁县茶叶精制厂,职工达200多人。群众也开始加工花茶,茶叶初制由原来的炒绿改为加工烘青绿茶为主,手工加工也被机械取代。 据介绍,上世纪90年代,随着茶叶产量的大幅增长,一支2500多人的茶叶经销大军悄然崛起,分别在北京、天津、山东等10余个省市开办400多家茶庄。 陷入窘境 近年来,我国茶叶生产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由于缺乏真正叫得响的品牌,周宁慢慢沦为异地茶叶品牌的原料产地。“周宁茶这么好,却屡为他人作嫁衣,实在是可惜。”周宁县华兴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郑孙积说。 “那时,我们的产品多为初制茶,给茶商提供原材料,没有直接面对消费群体,不具有市场主导权,多数情况资金无法回笼,一定程度上造成茶产业发展受阻。”周宁县高级农艺师刘谦说。 茶叶市场供过于求,行业三角债严重,部分茶商另谋他业。据统计,1998年外贸茶销量仅220吨。 此外,茶农盲目追求产量,逐渐忽视茶叶品质。“‘福云六号’品质是不错的,但是因为茶园管理技术不到位,施化肥频率高,造成土壤板结,加之采摘过度,致使茶树种性退化,茶叶品质下降,且茶农大多只顾眼前利益,生产低端茶,造成后期大家对‘福云六号’的印象就是低端茶的代名词。”刘谦说。 到了21世纪初,周宁茶产业身陷基地大、企业小,原料产量大、产值小的窘境,连原来周宁在外的销售队伍也改为经营其他品牌产品为主、推销家乡茶叶为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