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正文
分享到:

坦洋工夫:百年匠心为香茗

2019-11-14 10:16:36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在福安市坦洋村坦洋工夫红茶手工制作技艺传习所,坦洋工夫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林鸿聊起自己近40年的制茶、评茶生涯,感慨不已。提及这项技艺入围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他强调,是坦洋工夫茶160多年的传承,让它具有了独特魅力。

李宗雄与儿子李立一同制茶。福安茶业协会供图 

“这是我这辈子做不完的课题,只能靠言传身教,自己去实践、总结……”在福安市坦洋村坦洋工夫红茶手工制作技艺传习所,坦洋工夫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林鸿聊起自己近40年的制茶、评茶生涯,感慨不已。提及这项技艺入围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他强调,是坦洋工夫茶160多年的传承,让它具有了独特魅力。

专注六十载 只为一款茶

闽东红茶首推坦洋工夫。1915年,它与贵州茅台酒同夺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其后几起几落,依旧名列“闽红”三大工夫红茶之首。

在坦洋四甫村1号,“唐利号”茶庄李钢的后人、80岁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宗雄正与林鸿交流着制茶经验。在李宗雄看来,红茶制作,功夫全在一双手。

“早期制茶揉捻等工序都用人工,也用脚踩,费力又不卫生。现在虽改机械揉捻,依旧需要制茶师掌握时间,萎凋、发酵、烘焙靠人工操作,这些都很考验制茶师的水平。”李宗雄说,自己制茶已有六十载,一走到生产车间,闻到茶香,人就感觉精力充沛。

李宗雄说,年轻时他做茶曾经历两天两夜没睡觉。“特别是春茶开始时,我们国营茶厂从茶农那收茶青,一两都不能少给茶农,一片叶子也不舍得扔掉。茶青多的时候,一下子几百担进来,再怎么加班加点也要做完。”

通过和茶的接触,李宗雄感到,每一片茶叶都有它的一片天地。“坦洋村能成为一个历史文化名村,是坦洋工夫茶的传统手工艺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将这个村从经济、文化、建筑等方面做了提升。现在坦洋村给我们留下的古民居、炮楼等等,都是珍贵的遗产。”

一步一脚印 做茶先做人

在福安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中,林鸿是为数不多的集茶叶制作加工工艺、审评、茶园管理领域有独到见解的传承人之一。在茶叶技术推广应用、坦洋工夫茶技艺传承与推广等方面,他曾参与制定、编写《地理标志产品——坦洋工夫》国家标准、《坦洋工夫综合标准》地方标准,编写《坦洋工夫制作技术》《福安市茶叶标准化生产手册》等标准及实用宣传培训教材。

“我认为茶人应该遵守一个原则。上一代人传下来的,就是学做茶首先要学会做人。端端正正做人,按现在的话说,就是要讲诚信,在质量上要有保证,做事情不可以跳跃,应该一步一个脚印,把茶叶做好,把‘工夫’传下来。”对于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林鸿的态度很坚定。

从小种红茶发展到工夫红茶,坦洋工夫茶的制作技艺经历了很大的变化。由鲜叶到红茶,需要经十几道繁复的工序,花费制造人工很大,故而称“工夫”。从初制加工到精制筛分,制作技艺形成了“抖、分、捞、选、簸、漂”等六大核心。

“每道工序皆有诀窍,虽然部分工序现在由机器代替操作,不过传统工艺的核心仍是机械无法取代的。”林鸿强调,这一门手艺不能丢,就得在茶园、茶厂常劳作,必须实时操作,“哪怕你一两年没做茶,就会落后很多”。

传承老工艺 非遗当助力

据史料记载,1740年前后,坦洋村胡姓商人胡福四开始尝试制作工夫红茶。经过四代人的传承,1851年坦洋工夫茶日臻完善,民间称为“乌茶”,这也是红茶英文“Black tea”的由来。1866年,清政府在坦洋设茶税局,由省委员督办。到清末坦洋茶业鼎盛时期,坦洋村有茶行36家,七十二姓氏。

当时的坦洋,跟国外交往密切。只要写上“中国坦洋”四个字,信函就能送达坦洋村。彼时,坦洋工夫茶的产地扩展至寿宁、周宁、霞浦、柘荣、政和和浙江泰顺等地,涉及从业人口近百万人。

“本世纪初以来,福安市有30多家企业先后建立个人非遗技艺工作室。全市收集有关坦洋工夫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器物和遗址200多件(处)。”福安市坦洋茶场场长、福安市茶叶协会会长刘华告诉记者。比如,“坦洋十景”武状元施光凌的茶厂“横楼”至今保存良好,它见证了坦洋工夫茶的历史变迁和发展。

2005年起,福安市连续举办了14届坦洋工夫斗茶赛。2007年以来,当地茶业管理局、茶业协会每年定期举办传统制法培训班,由代表性传承人李宗雄、林鸿、郑培明等现场指导实践操作,学员不仅来自省内各设区市,还有的来自上海、山东、北京等地。此外,福安茶人进行技术帮扶的足迹还遍及湖南、江西、吉林、贵州、广西、河南、湖北等地。

“2017年,坦洋工夫红茶制作技艺传习所设立,茶人们从此有了固定的传习据点。”新生代茶人李立透露,近年来,福安每年都会接待大批外地茶商,一方面带动福安第三产业发展,一方面助推坦洋工夫茶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传习所所在地前身为1958年所建的国营坦洋茶厂,曾是外贸出口的重要基地。在这里,茶香中漫溢的是更强烈的文化讯息。传统工艺如何更好地进行活态传承,是新生代茶人面临的主要课题。“希望相关部门继续重视坦洋工夫茶的传统制作技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刘华说。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