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文化+”,福建未来书店加油!
2019-11-22 09:25:09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作者:树红霞大梦书屋不仅仅是书店,更是文化空间,成为读书人的心灵栖息地。福建日报记者 树红霞 摄 东南网11月2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树红霞 文/图) 熬过前几年关门闭店的低潮期,我省一批个性鲜明的“网红书店”摸索出了更多可以突破的新路,并在复苏中努力寻找新优势。 “加油!书店”主题沙龙近日在福州鹿森书店举行,大梦书屋创始人黄旭、鹿森书店主理人何鹏、泉州风雅颂书局主理人连真、书里复合空间主理人阮婳、“加油!书店”总策划李迪斐等和书友们一起,共同探讨有关书店的那些事。 据介绍,“加油!书店”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6年发起的大型阅读推广品牌活动,旨在关注国内实体书店发展、倡导更多读者走进书店。今年,第四季“加油!书店”以“未来书店的超能力”为主题,吸引了全国100座城市的256家书店参与,这其中就有不少是来自福建的特色书店。 复合经营书店逆袭 在福州,大梦书屋可谓是最早探索复合经营业态的实体书店。 2014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在自有空间里创办大梦书屋,试图跳出在商言商模式,引领人们爱上阅读。如今,大梦书屋在福州开了5家店,不设门槛的阅读体验场所成了作者、读者和出版者聚集交流的乐土,并因此摘得“年度十大校园书店”“年度人文书店”等荣誉称号。 “梦,是最真的现实”,这是大梦书屋的标语,也是其逆袭的最好注解。 解码大梦书屋的发展秘诀,还得从首倡者黄旭说起。 自1990年在出版社工作起,黄旭一直和书稿打交道。后来,他担任福建教育出版社社长,因事务牵绊,看书的时间越来越少,就有了危机感。 更让他感到不安的是,实体书店普遍遭遇困境,福建教育出版社周边竟没有一家书店,身为出版人心里很不好受。“那时一想到2016年自己要退休,我有些坐不住,还有两年时间,一定要为重拾阅读精神做点事。”他说。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读了《莎士比亚书店》一书,书中莎士比亚书店的经营模式给了他很大启发。“书店应该是一个空间,同时是一个读者、作者和出版人交流的平台”。黄旭说,随后,他到台湾参观了诚品书店,对书店的品质和经营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有独立精神的书店,才有自我造血能力。“一个书店一定要有吸引人的书,走独立书店风格,营造复合空间,以书养书。”黄旭说,通过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艺文活动、亲子活动引领阅读风尚,大梦书屋培养了一批对书店钟情的粉丝,激发起阅读的风气。 在营造独特的复合式阅读体验氛围的同时,大梦书屋积极推动阅读的步伐迈进社区、迈进学校、迈进企业,探索定制服务,为各类企事业单位定制活动,朝着“有形、有矢、有神、有趣、有范、有恒”的书店形态迈进。 刚开业两个多月的鹿森书店万象里店,现已成为福州文青的最爱。福建日报记者 树红霞 摄 带动更多人文气息 老建筑林立的福州上下杭,一座古色古香青砖小楼的墙面上挂着复古铜牌,上书“鹿森”。这是家网红书店,是鹿森书店在福州开的第一家店,有“颜值”,更有“价值”。 鹿森书店主理人何鹏最初扎进书店是为了心底那份情怀。师范院校毕业后何鹏在外漂泊多年,有了孩子后想回乡发展,开一家书店是其多年的梦想。2010年他从广州回到福州,那是书店经营最困难的时期,他只好改做咖啡馆,但设了一个小书角。 2014年,大梦书屋开业。全新的经营模式,让何鹏眼前一亮。他很想自己也开一家,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还从《诗经·小雅》中取了一个诗意的名字——鹿森。 2017年,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复工程还在火热进行,作为第一批入驻的商家,鹿森书店正式与读者见面,这在福州书界引起不小的轰动,很多书屋的经营者都默默为其捏了一把汗。 那时,上下杭整天都在改造施工,还没有今天的人气。何鹏首先想到的是书店要先活下来。他把专业餐饮团队拉过来专心经营书店的餐饮业态,又找到有着丰富本土书店经营经验的有识之士携手一起干,以此吸引新老书友。同时,提高选书的品质,调整图书的供货渠道,增加图书的类别丰富度。虽然走得并不是特别顺利,可还是凭着一股韧劲儿挺了过来。 而今,鹿森书店已在三坊七巷、朱紫坊、万象里、武夷山开了分店。万象里店刚开业两个多月,总面积近800平方米,设有图书区、文创区、餐饮区等区域,已成为福州文青的最爱。 走进鹿森书店的不同分店,你会收获不同的体验。 “书店做复合空间,关键是怎么做。在摸索中,我们慢慢搭建起书店的功能,主要分为书籍销售、休闲餐饮、文创、艺文活动搭建、在书店平台上复合人文思想的培训等五大模块,但这五种思路无法在一个店里全部投放,每个店各有侧重。”他说,目前,书店收入的主要来源还是靠餐饮,但七成的盈利拿来做学术交流与分享,旨在营造文化氛围,带动更多有人文气息的活动。 书店文化与城市文化如何链接起来?何鹏的理解是,要从精神内涵上下功夫,提升精神气质。比如,鹿森坚持把文化事件、审美时尚和文化地标合为一体,提供文创产品、生活美学、创意设计策展、音乐会、独立放映、咖啡饮品等多重体验。 鹿森书店到底追求的是什么?“做书店不易,实现情怀离不开理性、务实、科学的目标,但前提是热爱,关键是有人文内核。我们努力做有品位的阅读和高品质生活方式的探索者、推动者,打开人们的想象空间,唤醒城市对诗意与远方的向往,恢复本土的历史文化。”作为跨界的书店人,何鹏一直在思索、在实践。 创新衍生多种可能 书店不仅仅是书店,更是文化空间。与书店打了近30年交道的连真深有体会。 “书店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不能把书店简单地当成卖书的地方,应该想办法把亲子绘本、学习沙龙、作家签售、主题讲座等优质服务做到位,增加与书友的黏合度,一家书店如果能培养2000个铁粉就可以生存,并借助他们把文化的温度辐射给更多爱书人。”连真说。 1989年,树人书店到泉州开分店,酷爱阅读的连真很开心,再不用从福州邮寄中意的图书了,因此经常前去帮忙。可书店刚开两年,就经营困难活不下去。她不想眼睁睁看着心仪的书店这么快就消失,大胆决定接手。那一年,她还在泉州师专读大二。这就是风雅颂书局的雏形。 一路摸爬滚打,连真用心经营,最高峰时开了9家书店,不仅是本土读书人的好去处,更成为泉州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去年,风雅颂书局携手樊登读书在泉州新开的风雅颂樊登书店,成为当地网红书店。 风雅颂书局能实现逆袭,是因为以人文精神为核心,和城市文化脉搏相关联,不断增强自我造血能力。这是读历史专业的连真找到的破解路径。 “2003年是分水岭,网络对书店的冲击越来越大。让人欣慰的是,这时不少有识之士站出来帮着一起出谋划策,我们以书店当平台,主打复合式经营模式,邀请李泽厚、白岩松等各类名家,在一场一场活动中带动读书氛围,并因此撬动更多社会资源。”连真说,书店应在文化引领消费上下功夫,卖出书的附加值,尝试以讲座收费形式引导人们为知识付费。 今年3月底,依托仓山老洋房开业的书里复合空间,显得有些与众不同。 装潢简洁时尚,陈列别出心裁,茶点饮品一应俱全……“书里”将老洋房打造为一个“以书为媒介,包含无限可能”的复合空间,将无数美好故事在此书写。“我们主张将文化、艺术、创意和生活做连接,形成独特的生活美学,传递一种生活方式,打造美好生活研究院。”阮婳说。 “加油!书店”走过了四年,负责策划和营销的李迪斐有不少体悟。他认为,人与书的相遇,书店是最适合的空间。书连万物,围绕书做文章,可以开发更多与书有关的产品,“对于书店,我们需要重新认识,现在不是我们想要把书店开成什么样子,而是读者想要我们把书店开成什么样子。从整体上看,这两年,实体书店的数量在增加,经营还在探索中”。 编后:近些年,一直关注着实体书店的发展,也陆续编发过不少实体书店转型探索的报道。咖啡、沙龙、文创、展览、餐饮……多元化、复合型,正不断创新、改变着传统实体书店的经营与服务,也给传统图书零售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很多实体书店已不仅仅是一个阅读、购书的空间,而是把消费者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入其中,从书本延展到了生活方式。我们是乐见实体书店因此而重新火起来。不过,一个书店不管模式怎么创新,要想获得长远发展,最重要的初心不能忘——保证图书的主体和品质不能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