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蔡美娜:“偶情”化作绕指柔
2019-12-19 09:09:13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蔡美娜表演《赏花》。受访者 供图 东南网12月19日讯(本网记者 傅心玫 陈培源 林杰)在上月底举行的第四届海艺节上,被誉为“指尖艺术”的晋江掌中木偶戏主场作战,牢牢锁定了观众的目光与喝彩。几百年来,这种又名“布袋戏”的表演流行于中国闽南,代代相传。2006年,晋江布袋木偶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晋江市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与偶艺相伴20多年的80后蔡美娜已成长为台柱。木偶惊艳世人的背后,是蔡美娜等一代代“偶人”不舍昼夜的坚守与努力—— 豆蔻年华结缘掌中技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童时,蔡美娜就对戏曲表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逢村里来了戏班子,她都要跟着长辈去看戏。听说村里有个南音社,还在读小学的她就自作主张约上同伴一起报名。 很快,在老师的推荐下,身高、音色条件出色的蔡美娜顺利通过了福建省艺术学校泉州分校木偶班的面试,就此开始了与掌中木偶的不解之缘。 在木偶班,蔡美娜师从南派木偶艺术大师李伯芬,老师的严格要求与悉心教导令她印象深刻。“第一年的学习,几乎都在练压指、劈指等基本功。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其实是最重要的,必须练扎实。” 每天凌晨5点多,学员们就要起床,洗漱后喝上一杯淡盐水,开始一天的练习。“勤学勤练能吃苦”,有时举手练习练得双臂酸痛,蔡美娜一想到老师的叮嘱,就咬咬牙坚持下去,加上心底的那份热爱,她逐渐脱颖而出。 “要做传承人,就必须全面地学,只练一个行当是不成的。”对李伯芬老师这句话,蔡美娜同样记忆犹新。据她介绍,掌中木偶表演中同样有生旦净末丑几个行当,每个行当都有门路技巧,全部掌握好不容易,但老师不仅懂得各个行当,还能就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令她十分佩服。“老一辈艺术家的这些本事亟待我们学习传承,我也在努力钻研,希望能像老师一样掌握全部行当,传承好这门艺术。” 艰苦环境磨炼坚守品格 刚到剧团时,蔡美娜接到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到上海参与拍摄52集木偶电视连续剧《白玉堂》。 初出茅庐的她心中十分忐忑。“拍摄所用的木偶带有机关,操作更难。同时,我饰演的主角白玉堂是一名武生,与自己熟悉的旦角也大相径庭。”看着厚厚的剧本,想起老师的教导,蔡美娜一咬牙投入了练习。在拍摄的半年多时间里,她没有流连大城市的繁华,而是“躲进小楼”,专注琢磨角色,刻苦练习动作、念白和唱词。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白玉堂》最终得以顺利播出。 这次经历让蔡美娜认识到,作为一名木偶戏演员,最有成就感的是让手中的技艺为大众所知、被大众认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晋江掌中木偶,蔡美娜与剧团同事克服种种困难,坚守在舞台表演一线,用一场场敬业的演出去感染每一名观众。 “以前剧团条件不好,所谓的‘排练厅’就是一座一层高的瓦房,一下雨就漏,排大戏时我们甚至要准备好几个脸盆去接雨。”艰苦的环境,让蔡美娜等年轻演员逐渐体会到老一辈艺人的执着与钻研精神,抱着接力匠心、传播艺术的态度,她在剧团里逐渐挑起大梁,走出闽南,走出国门,把掌中木偶的魅力传播到远方。 创新偶艺展示福建形象 2012年,中国“木偶人才培养计划”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作为南派布袋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对传承和发扬这项艺术,我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蔡美娜说。2013年起,她在工作之余赴泉州艺术学校木偶班授课,在3年的时间里,联合漳州的北派掌中木偶戏大师进行教学,共同培养后继人才。 2016年,蔡美娜参加了第五届上海国际木偶艺术节。一次,她表演完毕刚回到后台,一名外国嘉宾便找上门来,要学几个木偶的表演动作。“虽然我俩语言不通,但艺术的交流真的没有界限。”这次经历让她意识到,木偶艺术也要主动作为,深挖创新渠道。 2018年5月,世界中学生运动会接旗仪式在摩洛哥举行,在“晋江4分钟”里,蔡美娜与同事们操控的掌中木偶,舞起了一米多长的长绸,向世界展示了晋江掌中木偶的新风采。今年7月,外交部福建全球推介活动现场,又是蔡美娜带着木偶惊艳亮相,与外宾频频互动,展示福建形象。11月18日,福建省经贸和文化旅游推介会在法国巴黎举行,蔡美娜等人的表演再度赢得满堂彩。 “近几年,晋江掌中木偶多次外访,展示‘偶趣’,联系‘偶情’,这对我们传承人来说是鼓舞也是鞭策。”蔡美娜说。近年来,晋江市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结合本地文化与时代主流,创排了《五里长虹》《清源仙女》《金鸡焕彩》等新剧(节)目。此外,中心与厦门大学技术团队合作开发的掌中木偶机器人今年5月首次亮相,成为传统文化以现代科技形式呈现的一次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