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剪纸:巧手绘就“纸上乾坤”
2020-03-23 16:59:04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漳浦剪纸技艺历史悠久,以阳剪为主、阴剪为辅,构图丰满,风格细腻雅致,并发展了独特的“排剪”技法,代表性艺人、曾经的“四大花姆”名扬海内外。在构图的连接性、技法的细腻性、风格的多样性和处变的适应性等方面,漳浦剪纸都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性。 2006年,漳浦剪纸被确定为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10年,漳浦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子项,入列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剪纸南方派的代表。 东南网3月23日讯(本网记者 李姗姗 陈志远 通讯员 邱枫)漳浦剪纸的魅力,透过日前举办的福建剪纸国家级传承人精品展,得以再度向观众呈现。作为目前福建仅有的两位剪纸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之一,陈秋日展出的数十幅精品,让人感受到融合传统与创新的新时代中国剪纸艺术的光辉。 更重要的是,在她的身后,是漳浦拥有近千人的剪纸作者队伍,老、中、青、少,正各显神通。他们的多元化,使漳浦剪纸持续活跃在大众视野,技艺传承保持良性循环。日前,记者走近几位代表性剪纸艺人,感受这一传统技艺的无限生命力。 传承+培养 打造新一代剪纸中流 陈秋日创作的《百猫图》,50厘米见方的纸面上分布着100只形象各异、憨状可掬的小猫。东南网记者 陈志远 摄 走进陈秋日剪纸艺术馆,上百幅作品应接不暇——《百猫图》《百牛图》《母子情》《年年有余》《春醉》等,构图圆满匀称,剪工精湛细致。比如《百猫图》,仅0.5米见方的纸面上,100只小猫惟妙惟肖,身上的绒毛都精细入微,让人啧啧称奇。 14岁起,陈秋日即师从“四大花姆”之一的陈金,继承后者纤巧细腻的手法,又承袭“八闽第一剪”、另一位“花姆”黄素雄浑豪放的艺术风格。50多年的艺术生涯,她不断创新实践,在前辈肩膀上自成一家。 据陈秋日介绍,《百猫图》是她最得意的作品之一,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初,灵感源自著名的“不管白猫黑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作品中,猫绒毛的处理,正是漳浦剪纸排剪技法推向极致的展示。 排剪,即在有限画面里成排成排地剪,可以剪出非常细的、类似毛边的形状,要求尖如麦芒、细如亳发。这一高难度技法由早期的漳浦剪纸艺人借鉴传统刺绣手法创造。在塑造羽毛、鱼鳞、花瓣等造型时,排剪使画面丝丝入扣、栩栩如生、更具质感。 陈秋日说,漳浦剪纸最大特点是“得意·忘形”,不拘泥既定形象,不受美术空间限制,重在写意。得益于多年在县文化站的工作经历,她有机会协助全县剪纸调查工作,下乡挖掘剪纸老人,对剪纸的研究和创作都颇有心得。1983年起,她多次被选派出访国外,参加中外文艺交流。 陈秋日与儿媳陈燕榕交流剪纸技艺。东南网记者 陈志远 摄 在成就和荣誉面前,作为漳浦剪纸艺术新一代的领头人,陈秋日更把传授剪纸艺术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致力于培养新人。多年来,她以漳浦县老年大学、职业中专学校、实验小学、实验幼儿园、文化馆等单位为培训基地,培训了数千名剪纸爱好者,许多人成为第三代剪纸艺人中的佼佼者,为漳浦剪纸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