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全面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 以坚强有力的党组织确保工作任务落实
2020-05-21 10:10:0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作者:惠安县小岞镇党员干部走上渔船,为长期在海上作业的流动党员开展主题教育。林辉 康丽斯 骆艺玲 摄 大事记 东南网5月2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宇熙 整理) ★ 2019年5月,省委出台《关于全面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实施意见》。 ★ 2019年,省委出台《关于在全省推动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通知》。确定2019年为“基层减负年”。 ★ 2019年10月,省委组织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认真抓好关心关爱基层干部有关政策落实的通知》。 ★ 2020年1月,省委组织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疫情防控措施落实的通知》。 ★ 2020年1月,省纪委监委下发《关于认真履行监督职责 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保障的通知》。 学习研讨 2019年,福建各级领导班子普遍开展7天以上的集中学习研讨,县处级以上领导班子开展学习研讨1.8万场次,举办各类读书班、辅导班、学习会2.6万场次,推动全省11万多个党组织、218万多名党员加强理论学习。 一线考核 去年以来,福建探索实施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考核机制,全面推行蹲点调研、一线考核、专项考核,提拔重用了3900多名在重大项目、重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干部,调整了708名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干部。 疫情防控 全省共有7.8万个基层党组织和近108万名党员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截至目前,共有6654人在疫情防控一线递交入党申请书,381名表现突出的人员被吸收为预备党员。 纾难解困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我省部署开展“找差距、抓落实、解难题、化积案”专项行动,累计化解难题积案1365个,为群众办实事好事31.6万件。 在大田县石牌高速路口疫情防控检查点,交警、医护党员志愿者对过往车辆车上人员进行体温检测。林辉 郑宗栖 摄 罗源县松山镇八井村:畲乡发展增添新动能 东南网5月2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段金柱 吴旭涛 通讯员 黄益辉 刘其燚) 走进罗源县松山镇八井村,浓浓畲风扑面而来—— 畲族文化民俗展示馆、修复后的畲族村落遗址、畲族非遗体验点……今年元旦竣工的畲族文化民俗小镇一期项目,引来不少游客。 八井村曾是一个贫困村,在党建引领下,找到了发展畲乡特色旅游业的路子,村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罗源县畲族人口2.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1%。近年来,我们坚持把畲文化打造成文旅产业的核心IP,陆续建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畲风项目和景观。这些文旅项目不仅保护传承了畲族文化,而且成了振兴乡村的抓手,培育了带动村民致富、促进畲村振兴的强大动能。”罗源县委书记刘晓强说。 乡村振兴要出成效,基层党组织必须有力量。如为了打造畲族文化民俗小镇,松山镇党委调整充实一线力量,落实每周一次的现场办公会,协调解决问题,逐项落细落实。同时,主动对标先进,组织镇村干部赴厦漳泉考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 八井村党员干部扎根项目现场,民宿、旅游公路等配套服务项目正在加紧建设。规划的生态涵养区、畲族文创区等五个片区工作也在同步推进。 “畲族文化民俗小镇的建设,得到了各级党组织的全面支持,畲族文化民俗展示馆更是在两个月内就建成开馆。”八井村党支部书记雷可寿表示,小镇项目力争打造成全国畲风旅游的新样板。 乡村振兴,受益最大的是村民。当地村民除了可观的务工收入,还迎来更多机会加入文旅产业链,共享红利。 “1995年,福州市委主要领导在罗源调研时到我家里来,那时我的锅里只有地瓜米;现在,我的锅里有鸡有鸭。”八井村村民雷炳金说,这几年他抓住旅游业发展机遇,在村里开办了农家乐,年收入逾10万元。“畲族文化民俗小镇建成后,生意一定会越来越好,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近年来,罗源坚持把畲族群众增收致富作为做好民族工作的中心,2017年底,34个民族村全部摘帽,所有少数民族贫困户全部脱贫。2019年,少数民族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13.5%,高于全县增幅九个百分点。 2019年国庆节前夕,罗源县委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是福建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市)区党委。 为巩固脱贫成果,罗源率先成立全省首个乡村振兴学校,定期举办少数民族乡村振兴培训班;加快国家重点水利工程霍口水库建设,带动霍口畲族乡经济社会发展。 泉州市泉港区涂岭镇前欧村:社会治理有了“推进器” 东南网5月2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黄琼芬 通讯员 庄国辉) 富有闽南特色的新房错落有致,红色琉璃瓦屋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出门便是公园,房前屋后皆是绿地,宽阔的水泥大道两旁绿树成荫……18日,走进泉港区涂岭镇前欧村,一幅美丽乡村画卷在记者眼前展开。 在63岁的老党员陈细元记忆中,过去的前欧村不仅人居环境脏乱差等问题突出,还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民增收渠道少、村集体收入薄弱、村情社情较为复杂。 蜕变,离不开党建引领。 近年来,涂岭镇以前欧村为试点,聚焦“党建引领”与“现代治理”深度融合,创新实施党建+红色网格、党建+智慧治理、党建+多元化解、党建+关爱帮扶、党建+乡村振兴5大融合举措。 党建+红色网格,将前欧全村划分为三个网格,实行“一个网格+一个党小组”模式,以网格为单位,引导党员积极参与社会治理,解决经济发展、乡村建设、纠纷调解等问题;党建+智慧治理,设立长安E站综治中心,构建“1+5+N”网格化服务模式,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网上办”;党建+多元化解,通过成立“夕阳红”调解室,实行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三所”联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党建+关爱帮扶,实施“红色暖心行动”“护苗关爱行动”,开展慰问、助学等系列活动,关爱帮扶基层党员和群众;党建+乡村振兴,成立征地先锋小分队、招商先锋小分队、帮扶先锋小分队,实施“党员先锋服务发展暖心”工程,通过抓党建谋振兴…… “通过党建引领,前欧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乡村振兴持续推进。”前欧村党支部书记出文彬介绍,近年来,前欧村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村、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市级宽裕型小康村和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如今,前欧村村集体收入达到50多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万多元。 “党建引领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法宝。”泉港区委书记梁炳辉说,泉港以党建为引领,统筹推进农村、城市、企业、机关等各领域党建工作,坚持育“盆景”、造“风景”,大力创树一批党建典型,实现“墙内开花墙外香”,推动党建工作提质增效。 松溪县委组织部党支部联合潘墩村党支部开展“联学共建”主题党日活动。李典利 胡江楠 摄 莆田市秀屿区笏石镇:征地拆迁按下“提速键” 东南网5月2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剑波 通讯员 刘金通) 不久前,在莆田秀屿区笏石镇刘厝村上林自然村,最后4栋房屋被拆除,标志着福厦高铁(秀屿段)项目主线征迁任务全线完成。截至目前,福厦高铁(秀屿段)项目全线已征地820亩,拆除房屋约18.5万平方米,迁移坟墓900余坎。 在福厦高铁(秀屿段)项目中,刘厝村需要征地580亩,拆除房屋14万平方米。“征迁任务顺利完成,主要靠村里党员和乡贤的积极响应和参与。”项目征迁指挥部成员、刘厝村党支部书记阮建文如是说。 福厦高铁项目指挥部征迁小组组长、临时党支部书记陈智敏介绍说,自2017年项目启动后,党组织带领党员冲在一线,攻坚克难,发挥领头雁作用,使秀屿区成为全市征迁补偿标准最低、净地交付全线最快的县(区)。 福厦高铁是国家重点项目,事关莆田市高铁片区的发展。为了确保进度,项目征迁临时党支部主动靠前,全程服务,通过党员联户走访,做到家家有沟通、事事有回应,维护公平公正公开,让群众满意。 国际会展中心、福厦高铁、联十一线……近年来,一批省市重点项目在秀屿区笏石镇落地。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征迁考验,笏石镇党委把党组织建在项目一线,按下征迁“提速键”。目前,笏石镇已在32个项目指挥部设立临时党组织,吸纳348名党员,推出“1+X”一线党建工作法,在一个重点项目设置“1”个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然后把“X”党员分到各个临时党组织。 在征迁工作中,笏石镇还创建了党员“设岗+联户+包干”制度。每名党员主动申领、挂牌上岗、亮出身份,联系若干重点户,及时掌握存在问题、群众诉求等情况,同时分组包干,开展立功竞赛活动,比超赶拼。 几年来,“党支部+指挥部”在笏石镇项目征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联十一线项目仅用10天,就完成西徐村8万平方米房屋签约任务;东津棚户区改造项目边签约边拆除,60天完成10万平方米房屋丈量、签约、拆除和100余坎坟墓迁移任务,仅用1天完成6座宫庙签约任务,整个征迁过程零投诉、零上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