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原创新闻> 正文
分享到:

建瓯唱曲子:坚守乡音的哼唱

2020-06-16 16:38:00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瑶  作者:陈艳

东南网6月16日讯(本网记者 陈艳 通讯员 叶秋艳)敲竹鼓、打快板……5月11日,记者走进建瓯市文化馆,几名文艺爱好者正在练习新创作的建瓯唱曲子剧本《万木林的传说》,纯正的唱腔和方言引人驻足倾听。

建瓯唱曲子作为流行于建瓯方言区、用建瓯方言进行演唱的、唯一形态完备的曲艺品种,于2009年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过去,唱曲子曾是盲人的谋生手段,建瓯仅存的几位盲人艺人已是耄耋之年,因此,这种地方特色曲艺一度濒临失传。

转机,出现在建瓯文化馆工作人员邹超燕的一次随口哼唱。

从小耳濡目染

邹超燕表演建瓯唱曲子。受访者供图

现年60岁的邹超燕,是土生土长的建瓯人。他出生在一个曲艺之家,父亲是民间艺人。

“小时候,人们生活娱乐少,印象最深的就是父亲带着我和哥哥们去听盲人唱曲子。”邹超燕说,早年,唱曲子在当地非常受百姓欢迎,每逢佛诞庙会或大户人家婚庆寿诞活动都会请盲人艺人来表演;得闲的时候,左邻右舍还会凑份子请艺人就地来一曲。耳濡目染中,曲中的乡音和唱词中的善恶,在邹超燕的心里扎下了根。

“据不完全考证,建瓯唱曲子最早可追溯到唐武德年间,至今有近1400年历史,相传是由宫廷表演传到民间的。”说起唱曲子,邹超燕如数家珍。建瓯唱曲子的演唱形式根据表演时长和内容的不同,有“小段、单本、多本”之分。演唱内容中“劝善”最为多见,演唱曲目多为历史与人物演义,如《说唐》《杨家将》《孟丽君》等。

建瓯唱曲子表演时用到的乐器扁鼓、竹板、竹鼓。东南网记者 陈艳摄

正聊着,邹超燕轻声唱起了《杨明劝妻》。忽然,他觉得缺点什么,转身从办公桌抽屉里取出一只实木扁鼓和一副竹板。“这就是唱曲子的伴奏乐器,结构简单、方便携带。”说着,他即兴表演起来。

那曲中,有建瓯风土人情,有芝城历史故事。扁鼓与竹板默契相和,配上说唱的曲调,形成了富有闽北特色、独一无二的建瓯唱曲子。

无意之中成全

邹超燕(中)等参加第三届福建省曲艺丹桂奖大赛。受访者供图

成年后的邹超燕进入建瓯市文化馆,虽然一直从事曲艺方面的工作,却并非一位专门的唱曲子艺人。由于旧社会时唱曲子皆由盲人乞者表演,普通百姓家不愿孩子学习这门艺术。当时已知的唱曲子艺人也都是些盲人。

2011年,为了迎接福建省第四届曲艺节,老艺人陈彬铨、陈德泉等人根据建瓯历史故事创作了《全城之母》,由建瓯文化馆组织进行排练。

但在排练过程中,盲人艺人的表演局限性也凸显出来。一方面,老艺人们均为盲人,登台有诸多不便,表演时长也很难控制;另一方面,老艺人均年事已高,如何保证他们的出行及演出安全,也成了一个难题。

巧的是,邹超燕当时负责协助演出。无意中,他拿到了《全城之母》的剧本。“我从小听唱曲子长大,后来又在市文化馆从事曲艺工作,常听老艺人演唱。拿着本子,我就凭感觉哼了起来。”回想当时的情景,邹超燕说,自己和唱曲子真的是“有缘”。

邹超燕(左起第四位)与吕万春为学生们表演。受访者供图

连续唱了几段后,邹超燕心想“呀,这我会啊!”同事们听他唱得有模有样,大胆提出,由他作为代表参加演出的想法。本就对唱曲子有着浓厚兴趣的邹超燕欣然应允了,正式开始学习唱曲子。为了尽快掌握技巧,他先后拜师唱曲子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德泉和吕万春,希望从他们那里学到最正统的唱腔。

“馆长让我赶紧学起来参加曲艺节,当时真是时间紧,任务重。”邹超燕咬着牙逼自己快点学会。为了练好唱调唱腔,他常把自己关在卫生间,没日没夜地练习。“大夏天厕所又闷又热,经常练得大汗淋漓。”邹超燕说。

但摆在他面前最大的困难,并不是学艺的劳累,而是周围人异样的眼光。

“唱曲子是瞎子的事,你做这个干嘛?”“唱的东西听不懂,一点意思也没有,你也学?”……自邹超燕决定学习唱曲子以来,这样的反对声、嘲讽声不绝于耳。但他并未因此言弃:“唱曲子是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有重要的历史和语言价值。我不仅要学会,还要尽我所能,把建瓯的曲艺项目传承下去!”

终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坚持,邹超燕习得了其中精髓,成为了唱曲子的一把好手,并用亲身行动回应了质疑:2012年,由他领衔表演的建瓯唱曲子《全城之母》首次登台便轰动芝城,在省第四届曲艺节上获得节目三等奖。他表演的《杨明劝妻》,则获得省首届“丹桂奖”曲艺(电视)大赛业余组表演奖三等奖。

2017年,邹超燕被评为南平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瓯唱曲子代表性传承人。

1  2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