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构建防止返贫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巩固脱贫成果
2020-06-30 17:38:03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
新闻发布会现场。东南网记者 林先昌摄 东南网6月30日讯(本网记者 林先昌)30日,记者从福州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主题系列发布会获悉,截至目前,福州市2017年底贫困户、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摘帽退出后无返贫和新增贫困人口。2019年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18274.21元(含转移性收入),200个贫困村平均村级收入达到31.72万元。 完善稳定脱贫的帮扶机制 福州市完善稳定脱贫的帮扶机制,对有发展条件的贫困户用产业“带起来”,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用就业“扶起来”,对特殊贫困群体用保障“兜起来”,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推进产业扶贫。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治本之策,不断完善产业扶贫带贫减贫机制。2019年县级扶贫项目库入库603个,完成投资1.47亿元。首创“产业联盟+贫困户”帮扶模式,全市207家企业组建休闲农业、传统工艺等9个产业联盟,带动665户贫困户稳定增收。实施第六轮市级扶贫济困春风行动,安排392.5万元帮扶785户贫困户发展产业项目。推广股份制、联营式、托管式等模式,采取租赁、转包、合作经营等方式,帮助50多户贫困户每年稳定增收3000-5000元。 推进就业扶贫。将贫困劳动力纳入就业困难人员范畴,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累计向有就业意愿但未实现就业的5420名贫困劳动力推荐岗位信息,推动4502名有就业意愿的贫困人口数据录入省人社厅实名数据库。扶持441名贫困残疾人开展就业创业,每人补助5000元。对难以就业的贫困劳动力,采取公益性岗位进行托底安置,累计为855名贫困劳动力提供安置就业援助,898名贫困劳动力获得公益性岗位。 推进金融扶贫。推动涉农金融机构加大对贫困户信贷支持力度,简化贷款流程,推广自主可循环中长期贷款,贷款利率不高于基准利率,2019年累计为2868户贫困户发放免抵押免担保扶贫小额信贷1.6亿元,实现应贷尽贷。进一步落实好贫困户产业保险政策,为502户贫困户购买产业扶贫保险,投保金额1219.22万元。 推进电商扶贫。扶持贫困户发展电子商务、乡村物流等增收项目,建设闽清县白樟镇白南村农副产品收储冷鲜配送中心、闽侯县洋里乡供销冷藏库。对吸纳贫困户就业且符合补贴标准的电商企业给予最高不超过5万元的补助。2019年全市新增乡镇邮政营业网点5个、村邮站12个,5个有减贫任务的县建立乡镇电商服务站52个,村级电商服务点163个。 应对疫情挑战 打赢脱贫攻坚战 受今年新冠疫情影响,福州市一方面加强要素保障。在推动复工复产方面,福州市、县两级扶贫部门联系84家企业提供790个岗位与贫困户对接,新设公益性岗位131个。截至目前,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吸纳贫困户133人就业,开展贫困户就业创业培训270人次,返岗务工的贫困人口已达4655人,占去年底务工人数的102.46%。在全省率先推出“特殊扶贫卡”,建立医疗跟踪代办服务机制,疫情期间,贫困户慢性病可一次性申请12周以内的长期处方,医疗报销比例达97%,比2016年提高了近14个百分点,有效解决了贫困户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另一方面,抓产业帮扶。一是拓展线上销售渠道。为解决贫困户产品销售问题,积极拓展线上销售,帮助贫困户解决产品销路。及时下拨补助资金。各县及时下拨各类补助资金251.73万元,帮助1937户贫困户用于发展产业项目。积极开展消费扶贫,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工会福利优先采购扶贫产品,设立贫困地区农产品展示销售专区,并予以减免费用。强化保险理赔工作。降低贫困户产业扶贫保险自费比例至2%,金融机构帮助贫困户落实产业扶贫保险理赔。 构建防止返贫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下阶段,福州市将全力落实“六稳”“六保”要求,对照“四个不摘”,进一步构建防止返贫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巩固好脱贫成果。 保持帮扶政策相对稳定。2020年后,扶贫政策进行适当调整、逐渐过渡,不搞急刹车、断崖式终止。特别是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等政策延续一段时间,形成缓冲期,给贫困户适应过程,避免部分贫困户因政策取消返贫。 建立返贫监控预警机制。加强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建设,对已脱贫的贫困户及收入略高于现行扶贫标准的边缘农户进行动态监管,利用大数据管理工具,通过对低收入群体数据的甄别、评判和监测等,分析低收入群体返贫的概率、成因和类型,及时发出返贫预警。 提升贫困户造血机能。持续发挥产业发展在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中的基础作用,培育优质农产品品牌,搭建网络电商、“农超对接”等销售平台,实现低收入群体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发展红利。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低收入群体充分就业,通过购买公益岗位、小型公益事业扶贫、小微奖补扶贫等方式,促使贫困人口通过劳动增收。对带动贫困户增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用电补贴、贷款贴息、种养补助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补齐贫困地区公共服务短板。进一步整合和协调金融、土地、交通、水利、通信等政府部门及社会资源,帮助贫困地区完善基础设施,多渠道、多维度推动贫困治理,避免或减少返贫现象的发生。完善乡村医生多渠道补偿机制,提高乡村医生待遇,深化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县总医院、城区医疗集团等医联体运行机制,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以教育培训提升低收入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 完善城乡综合保障体系。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医疗基金的拨付力度和医疗保险的补贴力度,降低当地居民的基本医疗费用,防止因病返贫。针对贫困老年人、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统筹落实好低保、特困救助、扶贫助残、临时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综合社会保障政策,实现应保尽保,降低特殊群体的返贫风险。 接续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通过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确保实现新的提升,大力推广“同置业壮村财”等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形式多样、持续性强的村集体经济项目,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