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石穿 闽宁情长——记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下)
2020-07-06 07:43:17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
东南网7月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吴毓健)他们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筚路蓝缕、驰而不息,与宁夏人民一起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帮扶的“闽宁模式”。 他们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开创的闽宁协作事业的坚定践行者,是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接续奋斗者,是社会扶贫的创新发展先行者,是全球减贫治理中国智慧的积极探索者。 他们有着共同的名字——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 久久为功,滴水可穿石;接续奋斗,坎坷皆踏平。 誓言无悔,接续奋斗见真情 一次塞上行,一生闽宁情。 1996年9月,福建和宁夏结成帮扶对子。1997年3月11日,春寒料峭,一个大规模的福建先遣考察团来到宁夏西海固地区实地考察。 “那时,两省区不通直达火车,也没有飞机航班,坐汽车至少要走3天。”尽管早已听闻西海固“苦瘠甲天下”,但这次访贫问苦,时任福建省扶贫办主任林月婵依然为之震惊,“农户家连碗筷都没有,在灶台上挖几个窟窿,小孩就站在边上吃饭。” “没想到这么穷,我们一定要帮!”返闽后,林月婵向省领导作报告,得到了坚定的回复。当年4月,福建党政代表团赴宁夏开展为期六天的考察工作。其间召开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确定今后每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建立福建设区市与宁夏贫困县结对帮扶机制,设立帮扶基金,派遣挂职干部。 从彼时开始到2007年退休,林月婵往返闽宁40多趟;从吊庄移民到坡改梯,从井窖建设到劳务输出,从联办医院到援建学校,从菌草推广到招商引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倾注着她的心血与热忱。退休后,每一批援宁挂职干部仍由林月婵亲自送去,再亲自接回。时至今日,这位宁夏老百姓口中的“林大姐”,手机通讯录里储存的号码,大部分归属地还是宁夏。 以林月婵为代表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开创的闽宁协作事业的坚定践行者。 24年间,一股又一股挑战贫困的力量从八闽大地向六盘山地区汇集。他们躬身为桥战贫困,接力攀登担使命。他们的事迹如珍珠一样洒落于西海固的沟沟坎坎,像火种一般闪烁于宁夏大地。 “杂粮、马铃薯粉丝等六盘山品牌系列产品,卖得咋样?”尽管已圆满结束援宁任务,但第十批援宁干部李仲福每周依然雷打不动致电福州市六盘山特产馆负责人林锦云,询问“宁货闽卖”消费扶贫开展情况。 2016年11月,李仲福赴固原市原州区挂职。两年间,他先后招商引资20多个项目,推动在福州设立六盘山特产专卖店,为宁夏好物找寻市场出路。2017年,妻子陈莹主动请缨赴宁支教,一同前来的还有年仅11岁的儿子。携家带口援宁,李仲福的故事在西海固传为佳话。 2016年是脱贫攻坚的首战之年。11月,作为福建第十批援宁挂职干部,樊学双作别刚满四个月大的儿子,加入援宁队伍。两年后,第十批援宁工作队工作期满,他又主动申请加入第十一批援宁工作队。“作为援宁干部,我们从前辈手里接过了闽宁协作的接力棒,就一定要把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任务完成好。”他说。 厦门市人民检察院援宁干部林国荣,不顾家人劝阻,克服水土不服、语言不通困难,在西海固推广沿海地区先进经验,为固原市检察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挂职期满返闽途中,年仅39岁的他不幸殉职。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为其追记一等功,奖励一万元。林国荣的爱人又把这笔奖金悉数捐给六盘山地区的希望工程。 多方求索,扶贫开发探新路 宁夏永宁县闽宁镇园艺村村民刘昌富有记账的习惯。 “以前,一年只产两三百斤土豆,再无别的收入。”刘昌富的账本显示,改变发生在1998年。当时,福建“扶贫状元”、福建省菌草研究所所长林占熺,带来已在福建广大乡村成功实践的科研成果——“以草代木”种蘑菇。 菇棚怎么建?种什么菇?用什么原料?怎样种?如何开拓市场?时年55岁的林占熺没日没夜开展科研攻关,举办培训班,手把手教农民种菇,甚至带着菇样北上包头、南下兰州,天南海北找市场。 1998年秋天,刘昌富收获第一茬蘑菇,卖了800多元。从菇贩子手中颤巍巍地接过16张崭新的50元钞票时,他激动得说不出话。这一年,刘家增收2.9万元。 “在这个不太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经过科学创新,把荒漠变成充满希望的热土。”林占熺说,作为闽宁协作落地的第一个产业,菌草产业如今已在宁夏步入科学化培植、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运作轨道。 如何消除贫困因子,构建可持续的脱贫体系,实现从“输血”到“造血”改变?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始终以创新发展先行者的姿态,孜孜以求,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条摆脱贫困的创新路径。 这个过程中,“爱拼才会赢”的闽商群体,是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一支生力军。他们带着资金、技术、理念,赴宁夏投资办厂,开展经贸合作,兴办社会公益事业,为扶贫开发注入市场元素,与宁夏一起同呼吸,共命运。 福建籍侨商陈德启看上贺兰山东麓一块10万亩荒滩地,投资15亿元,栽种500万株防护林,种植2万亩有机酿酒葡萄,把戈壁变成了绿洲,吸纳2000多名农民就业。在“拓荒英雄”带动下,百万亩葡萄长廊芳容初现,千亿元葡萄产业正在养成。 仿真花,不限气候、场地,全年均可生产,是就业扶贫的好项目。在德隆县,闽商潘文贤把人造花工厂建到村民家门口,专门定制生产线,并选择工艺相对简单的产品,减轻工人劳动强度,为老年人、留守妇女、残疾人提供就业平台。 福建食用菌名人曾仲明,在同心县开展“南菇北种”事业,采取“公司+基地+村集体+农户”模式,公司负责基地大棚、生产线等产业配套建设,并回收、销售食用菌,解决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难题,让建档立卡贫困户后顾无忧创业。 “宁夏南部山区的贫困根源在于自然条件太差,传统种养业受到限制。只有把人放到产业链上,才能真正打破传统产业结构,实现造血式扶贫。”2010年,福建省第七批援宁干部林珍发、林超雄提出在西吉县建设产业园区,把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西海固,打造宁夏南部山区产业集群。 “如果产业园区建不起来,我俩继续挂职,不回了。”林珍发、林超雄立下“军令状”。第一批50名企业家来了,看了,摇头,作罢。二人不气馁,背着十几公斤马铃薯,坐着火车满世界招商,最终才说服国圣食品公司入驻园区,从事马铃薯加工。 如今,援宁群体在西海固播下的产业种子,正在茁壮成长。一批闽宁产业园区发展壮大,为当地扶贫事业注入内生动力。 西吉的马铃薯产业冲破制约,打通全产业链,成为西海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样板;泾源已建成牛肉加工、草畜饲料、农民养牛合作社体系,发展成为西北地区肉牛生产、加工、销售集散地;隆德的中药材基地联合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带动家家户户种植中药材,传统产业迎来新春天。 深度协作,山海相连奔小康 每隔一周,宁夏姑娘王巧琳总要给福州的“爸爸妈妈”打一个视频电话。但实际上,她跟两位老人并无血缘关系。 20多年前,王巧琳的父亲在山坡上种地时不慎跌下悬崖,在炕上一躺就是8年。这一摔,也让王家的生活跌入谷底。“顿顿吃土豆蘸盐,麦子要攒起来换钱,供弟弟妹妹读书。”王巧琳说,贫困遮住了自己的未来。这时,远在2000公里之外的福州十八中教师李丹将助学捐款打到她的账户上。那一刻,王巧琳感觉自己重新拿到了一张通往大山外世界的通行证。 2006年,李丹瞒着家人来到德隆县二中支教,决心“用一年的时间,做一生难忘的事”。支教结束回到福建后,她却不幸罹患白血病。弥留之际,李丹依然牵挂着教育扶贫事业:“把剩余的医药费捐给贫困地区的孩子吧!” 在李丹帮助下,王巧琳的命运得到改写。她考到了九江的一所学校,实现了走出大山的梦。出于感恩之情,王巧琳把李丹的父母当作自己的父母。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斩断穷根,教育先行。年仅27岁的李丹走了,更多的“李丹”来了。24年来,福建1146名优秀教师和267名厦门大学、福州大学与支教团的优秀学子来到宁夏支教,把一颗颗希望的种子,温柔地播撒在孩子们心中,引领他们走出大山,去看比海更广阔的世界。 援宁干部来了,企业家来了,援宁医生来了,支教老师来了,科研工作者来了……他们推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由单一的经济合作发展为教育、医疗、文化等多领域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深度协作,开创多方参与、协同与共的扶贫开发新格局。 苦水、风沙、遗传和缺医少药,导致西海固群众胆结石、眼部翼状胬肉、先天性心脏病等地方病高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成脱贫路上的绊脚石。1996年至今,福建先后派出近千名医疗专家和青年志愿者,援建妇幼保健院和各类医疗卫生院所323个,为数万名山区百姓开展义诊和疑难杂症治疗。 深度协作,孕育内生动力,形成了反哺故乡的力量。 通过劳务输出,一批又一批宁夏乡民走出西海固,在福建掌握了技术,积累了经验,开拓了眼界,积攒了资金。在第九批福建援宁干部领队陈星的呼唤下,他们回到西吉县震湖乡创办闽宁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创办黑山羊养殖合作社,成立珍珠鸡养殖家庭农场,开办再生塑料加工厂……以大手拉小手的方式联农带农,在短短三四年时间培育起本土产业集群。 携手奔小康,山海亦相通。 作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接力棒的最新传递者,福建省第十一批援宁工作队领队黄水木动情地说:“援宁成了我们人生重要的经历,宁夏也成了我们的第二故乡。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我们将接力攀登,以水滴石穿的韧劲,为建设美丽新宁夏贡献力量。”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