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原创新闻> 正文
分享到:

林章明:传承非遗之美,让年轻人爱上畲服

2020-07-14 13:02:29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瑶  作者:叶伏国 邱丽娟
几根衣针,几缕彩线,一把剪刀,一个老式熨斗,这就是制作畲族服饰的工具。针线在一双粗糙却灵巧的手穿引下,不一会,布料上渐渐出现了色彩斑斓的图案。

本视频由东南网宁德站联合拓朴影像摄制

东南网7月14日讯(本网记者 叶伏国 邱丽娟)几根衣针,几缕彩线,一把剪刀,一个老式熨斗,这就是制作畲族服饰的工具。针线在一双粗糙却灵巧的手穿引下,不一会,布料上渐渐出现了色彩斑斓的图案。

林章明裁剪布料。东南网记者叶伏国 摄

近日,记者来到闽东畲族传统服饰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林章明的工作室时,他正在赶制一批工作装,这批工作装以传统畲服为基础,增添了相应的设计元素,经过反复修改后才达到最终效果。

畲族服饰是畲族文化的具体体现,它反映了畲族的民俗风情,也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社会飞速发展,这个曾是畲族祖祖辈辈熟练掌握的技艺,在近代濒临消亡。

守艺26载 从手艺人到“守艺人” 

林章明刺绣。东南网记者叶伏国 摄

林章明于1976年出生于宁德福安,从小就对畲族文化十分好奇,18岁那年,为讨生计,林章明拜师霞浦钟李发学习畲族服装制作。从开始的学徒到现在的畲服制作技艺传承人,林章明在学习传承畲服制作的这条路上,一走就是二十六年。

“闽东畲族传统服饰历史悠久,据可查的历史亦有200多年。清宣宗道光年间,霞浦县溪南镇白鹭坑畲族村民钟应宝以精湛的技艺制作畲族服装出名,经过家族代代传承至钟李发手中。”说起畲族服饰,林章明如数家珍。闽东畲族传统服装起源于畲族三公主的凤凰传说,因此畲族妇女的服装款式按凤凰款分为三种:凤凰头款、凤凰身款、凤凰尾款,三款整合在一起是一只展翅欲飞的美丽凤凰。

提及制作畲族传统服饰的技艺,林章明说,一套畲服做下来,往往需要半个月甚至更久。每个环节都非常讲究,不仅要有多年的实际制作经验,还需要熟练地掌握、运用各种要点,才能制作出原汁原味的畲服。

精致的刺绣。东南网记者叶伏国 摄

回忆起学艺时的经历,林章明表示,刺绣是学做畲服中最难的部分,一针一线都是挑战,没有耐心和勤奋是无法学成的。正是因为明白这一点,林章明每天加紧练习,他的刺绣功夫突飞猛进。虽是男子,林章明刺绣的活计一点不输心灵手巧的女子。

1998年,拜师学艺出师后的林章明在蕉城经营一家自己的服装裁缝店。店铺开设初期,畲族服饰只是其他日常服装的陪衬,订单较少,除了传统节日、歌会和族内重大庆典活动外,平时来定做畲族服饰的畲民寥寥无几。

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畲族传统服饰文化受到了不小的冲击,林章明依然坚守着老师传给他的手艺,不断探索提高,成为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守艺人

“尽管传承是艰难的,但使命光荣。”林章明说,一套纯手工畲服价格一般在两三千元,市场需求量极小,但他没有放弃。“相信畲族传统服饰会因独特的魅力而被重视。”正是因为这份热爱,林章明在畲服制作的路上越走越坚定。

林章明从学艺到出师,到自己制作畲族服饰,再到传承畲族技艺……虽不是畲族人,但和畲族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希望更多人认识畲族服饰,了解畲族文化还有畲族的历史。他每年都积极开展畲族传统服饰普及活动,与国内高等院校师生探讨交流,接待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0多所高校师生,开展多次畲族服饰展,常在青少年中开展畲族传统手工艺DIY活动。

1  2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