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原创新闻 > 正文

对跑偏的“吃播”,相关平台就应该及早出手

2020-08-13 19:42:42 李雅兰 来源:东南网综合  责任编辑:周冬

近年来,伴随着直播热兴起,“吃播”开始风靡网络。近日,央视新闻关注餐饮浪费,直指网络直播中“大胃王吃播”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截至8月12日13时,微博#央视批有的所谓大胃王吃播浪费严重#话题阅读数达2.8亿,讨论量2万。

之后,多个视频和直播平台对此相继做出反应。目前在抖音、快手短视频平台搜索“吃播”、“大胃王”等关键词,会出现“文明吃播,珍惜粮食”等提示。记者注意到,部分知名博主的吃播内容也被删除,比如以硬核户外烤肉出名的主播“小马吃草”的作品数量如今显示为零。

快手方面表示,已发布“吃播”规定,在视频中食用易引起身体不适的食品、使用非正常器皿吃东西、生吃活物等行为都属于违规情况。8月13日,斗鱼方面称,将加强对之后的美食类直播内容审核,杜绝餐饮浪费行为,共创风清气朗的直播氛围。

那么,“吃播”究竟是什么时候流行起来的?又是什么时候走向了极端?

“吃播”指的是网络直播吃饭,最早来自韩国,渐渐席卷亚洲乃至全世界。随着短视频的兴起,“吃播文化”开始走红。“吃播”目的或为刺激流量,或为直播带货。他们吃的东西是五花八门,越是山珍海味与饕餮盛宴,越能吸引广大网友的关注。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吃播”走向了极端,一些“吃播”的做法引起了巨大争议,甚至有人为此付出了生命代价。

从媒体披露的情况来看,当前“吃播”文化的不良现象,至少包括两点。首先,是暴饮暴食的问题;再者,是一些“吃播”造假的现象。最早的“吃播”崇尚健康饮食,与广大网友分享饮食的快乐,但在流量的诱惑下,“吃播”文化逐渐变了味。从女主播生吃八爪鱼时脸被咬掉一块肉,再到主播在吃播前去世,主播们“唯流量论”的直播逻辑,部分观众的猎奇心理,行业平台的助推以及监管的缺位,都是推手。

关于跑偏了的“吃播”,多家媒体发表了相关的评论观点:

央视批有的所谓大胃王吃播浪费严重

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显示,全球每年约1/3粮食被损耗和浪费,总量约每年13亿吨。世界76.33亿人口中至少还有8.2亿面临饥饿,相当于世界上每9人中就有1人挨饿。现在有些所谓大胃王吃播秀,更是浪费严重,有的甚至吃了再把食物吐掉……珍惜粮食,拒绝浪费!

半月谈:不要让“吃播文化”走向极端

“吃播”的本义应是推荐美食、分享快乐,但一些平台和主播过分追求流量和利益,使“吃播文化”走向极端,变了味。在网络文化丰富多元的当下,平台和自媒体需要流量,但不能惟流量至上,过分追求流量和利益只会最终被流量反噬,损人害己。事实上,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很多不同于“大胃王”的“吃播”,他们或是主打美食测评,或是分享绿色健康的饮食方式,同样收获了粉丝的喜爱。我们期望“吃播”能够回归生活、回归健康。营造健康愉悦的饮食氛围,才是“吃播文化”的应有之义。

人民日报:健康饮食才是“吃播”之义

“吃播”的目的应该是分享饮食快乐、促进健康消费。希望主播们在直播“吃”前做足“功课”,努力把健康的饮食习惯和良好的餐饮文化与公众分享,这样的“吃播”才能做得久、有意义。

文汇报:整顿“大胃王吃播”,既为了国家,也为了主播

“大胃王吃播”是“吃播”中的异类,是跑偏了的“吃播”,它以豪奢铺张抓住猎奇的心态,以食物堆砌和大口吞食刺激观众的爽感,更以比拼竞赛引人点赞追捧。从某种意义上说,“大胃王吃播”已经超出了饮食的范畴。而它对主播、观众、社会产生的影响也是负面消极的:透支的直播健康、不可持续的新鲜感、浪费粮食的恶性循环以及铺张奢靡的价值导向。所以直播平台整顿“大胃王吃播”非但不等同于“禁止吃播”,反而是呵护了那些吃相好看的主播和卖相诱人的食物,既不影响节目效果,又提升了平台主播的整体质素,同时向社会传播勤俭节约的消费理念。适量饮食,坚持“光盘”,是主播对自己和观众负责,对粮食和劳动尊重,对社会和国家作贡献。

东南网综合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