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报国铺就富民路——记福建洋口国有林场杉木育种科研团队(下)
2020-08-26 07:49:37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作者:刘益清 郑雨萱洋口林场种苗科科长李勇(右)在指导农户育苗。池亮亮 摄 东南网8月2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刘益清 郑雨萱)8月,洋口国有林场杉木第四代种子园建设正紧张有序地进行。在南京林业大学的协助下,林场杉木育种科研团队今年将完成种质材料预选、种子园规划及林地准备工作。 “第四代种子园将全面应用最新的树体矮化和高产稳产技术,按照精细化和果园化管理模式,实现育种研究与良种生产齐驱并进。”洋口国有林场场长游云飞说,数十年来,林场先后建成一至三代种子园,杉木育种研究从最初单纯的丰产速生进阶为产量、材性、抗病性和养分高效利用等多性状综合改良。 2016年,洋口林场在全国率先建成杉木第四代种质资源库,中国也因此成为继美国、澳大利亚之后第三个进入第四代育种水平的国家,创造了“世界杉木看中国,中国杉木看洋口”的骄人成绩。 洋口林场科研团队表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定不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胆探索绿色发展新路,以科技引领林农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矢志攻关,一棵杉木“钻”到底 南山下林厂至今完整保留着1985年营造的135亩杉木大径材示范林。2019年调查显示,这片林子平均树高27.6米,平均胸径32.3厘米,每亩蓄积量41立方米,算上3次间伐,每亩累计蓄积量已达66.8立方米,成为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示范点。 咬定青山不放松,数十年钻研一棵树。长势喜人的杉木林是洋林人久久为功、科研报国的最好见证。 种质资源是林木育种的基础,也是国家战略资源。早期,国家木材资源匮乏,提高产量为当务之急。1975年,洋口林场建成全国首个生产性杉木第一代种子园,第一代良种苗木造林较一般杉木增产15%到20%。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优化木材品质是大势所趋。 “第一代良种选育解决了‘吃饱’问题,现在要解决‘吃好’问题。”同为南京林业大学教授的施季森从陈岳武手中接棒,带领科研团队重新出发,在全国率先攻克杉木生长和木材品质性状联合遗传改良难题,第二代杉木遗传改良在实现生长量累计遗传增益达30%到45%的基础上,木材比重又提高8%到10%。 “开展杉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良种选育等一系列科研工作,最终目的就是将选育的良种进行大量繁殖并推广应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副场长黄金华说,林场集产学研于一体,肩负着良种的繁育和推广工作。 2004年前后,随着木材战略储备和国家储备林的推广,国内对良种苗木需求越来越大,洋口林场科研团队迅速响应,实现良种苗木产业化供应。 “传统采穗圃产量不高,无性繁殖选育的优良无性系,可以短时期内进行大量繁殖推广应用,充分展示良种潜能。”黄金华告诉记者,此前,国内市场上没有杉木无性繁殖的先例,2004年,科研团队在南林大的指导下摸索前进,开展杉木优良无性系组培试验。 “组培试验需要对数据进行不间断监控,往往半夜都要记录组培苗的生长情况,我们在无菌实验室一待就是一整天。”种苗科科长李勇说,由于没有先例可循,每个操作环节的不确定性都增加了试验的难度。 水稻一季,树木几十年。杉木良种繁育从实验室到长成参天大树,需十几二十年,周期长,工作单调枯燥,需耐得住寂寞。在杉木良种繁育中心,记者看到6间30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摆着6万瓶瓶苗,里面都是细芽。“瓶里一开始是7丛芽,经过40天培育,扩繁出35个左右,其中有效植株13~15个,可移至苗圃栽种,其余的继续扩繁,如此不断循环……”从李勇的专业介绍,记者深感杉木育种团队工作的艰辛与繁琐,只有长期坚持,才有希望成功。 2005年,杉木组培苗繁育基本成功后,科研人员将试管苗移栽到地里进行培育,最大的问题出现了。 “20万株杉木组培苗移到土里后,第一周还长势旺盛,第二周就全部蔫了,我们连根拔起一看,种苗根系和土壤接触的部分全部坏死。”李勇说,移栽失败给林场造成了将近16万元的损失,然而科研人员没有气馁,历经两年时间的试验总结,终于研制了杉木组织培养育苗技术规范并进行产业化应用。2009年,洋口林场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杉木组培苗研发生产基地,目前已研发具有林场自有知识产权优良无性系组培品种14个,其中,“洋020”“洋061”两个无性系获得国家林木良种认定,为在全国杉木产区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我们还研发杉木扦插苗培育技术,通过营建杉木采穗圃生产大量穗条,进行扦插育苗,大幅降低育苗成本。”黄金华说,作为全国最大的杉木良种苗生产基地,种苗产业也成为林场新的经济增长点,生产苗木累计达到8000多万株,可造杉木林地40多万亩,每年为林场增加收入200多万元。 如今,永不满足的洋林人步履铿锵,继续攀登科研高峰。2018年开始,为充实杉木种质资源库,科研团队在全国杉木分布区范围内展开新一轮的种质资源调查。 “目前我们所做的是杉木抗性方面的研究和育种,杉木一般在海拔1000米以上或寒冷的地方就长不好,但在高寒地区,我们发现了野生的优质杉木,如果不及时保存它们的优良基因,这些树也许过几年就会自然死亡或者被破坏。”说起野外调查工作,科技科科长叶代全两眼放光。他告诉记者,目前团队已实地走访了四川、贵州、湖北等地,共收集到7个省份的285份种子。 “未来,我们还要踏遍全国17个生产杉木的省份,把最优质的杉木种质资源带回洋口!”叶代全说。 生态兴林,一株良种富万家 得益于洋口林场的良种推广和产业化应用,越来越多的林农成为良种造林的受益者。 建西镇谢屯村村民祖基权,长年以育苗造林为生。“以前培育的土苗靠自己推销,销量不好,卖不完的苗只能销毁。”祖基权说,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一家四口的温饱都成问题。2006年,他和洋口林场签订育苗合同,尝试培育2亩杉木良种苗。 “林场技术人员送技术、送服务,指导我们育种,还帮助兜底销售,销路也不愁了。”祖基权说,不仅如此,不少造林户从他手中购买良种苗后,成了回头客,都夸洋口林场的苗长得又快又好。 2009年,看到效益的祖基权流转12亩土地,扩大育苗规模。如今,他每年育苗50多万株,产值10多万元,成为当地的育苗大户。在洋口林场的支持下,祖基权自己建起了采穗圃,育苗事业如火如荼。 为了扩大良种红利,洋口林场通过“林场+基地+农户”和委托农户育苗两种模式,与林农开展深度合作。在顺昌县贫困村际会村溪边自然村,林场以每亩900元的价格,流转了农民闲置的土地167亩,雇佣本村农民开展育苗。“我们为农民提供了60个就业岗位,每名林农每年可以通过育苗获得3万到5万元不等的收入。”李勇说。 多年来,洋口林场的种苗始终以每株八毛钱的价格出售,最大程度让利于民。 “洋口林场的良种苗除草抚育的成本低、长速快、出材量高,现在我们林农都只认‘洋林牌’的苗。”顺昌县双溪街道陈布村的造林大户陈宏旺和朋友合股种植了千亩杉木,在科研团队的鼓励下,他正朝着大径材方向培育林子。 长期以来,洋口林场通过营林生产、木材生产、林业科研、种苗生产、送科技下乡等方式,已累计为周边群众提供约7200个就业岗位,增加收入约1.2亿元,有力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2009年,洋口林场注册“洋林”商标。如今,“洋林”牌杉木种苗不仅在省内知名,更享誉全国。 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优化树种结构,以350万元的价格购买了洋口林场40个杉木第三代无性系,为当地营建种子园提供基础。如今,广西已建成近2000亩杉木种子园,每年供应的种苗可满足当地5万多亩的造林需求。 福建省林业局测算数据显示,自1956年建场以来,洋口林场历年累计生产杉木良种4.9万公斤,提供杉木优良穗条105万根,生产的良种可培育杉木苗60亿株,由遗传增益所产生的经济价值近千亿元。 “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洋林人一心做好科研回报祖国,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以实际行动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