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经济特区:是颜值担当,更是改革实力派
2020-08-31 16:37:4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作者:湖里一声炮响,宣告厦门经济特区破土动工。(资料图片) 1984年2月,湖里加工区正在建设中的通用厂房工地。(资料图片) 东南网8月29日报道(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记者 林丽明 周思明 廖丽萍/文 施辰静/图)从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批准在厦门禾山镇的湖里划定2.5平方公里的土地设立厦门经济特区,到1985年批准把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厦门全岛和鼓浪屿全岛,再到2010年批准扩大到全市,厦门经济特区在40年的改革开放大潮中,已从地处海防前线的小城,成长为高颜值高素质的现代化都市。 五缘湾成为厦门“城市绿肺” 特区长大了、楼房长高了、城市变美了,除了这些看得见的改变,厦门的改革开放进程还干货满满,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更是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征程上争先领航,向现代化国际化都市的发展目标振翅高飞。 敢为人先 推动高质量发展 步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世界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土地资源稀缺、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厦门,动能如何转换,产业如何转型,城市如何更新,成为这方经济特区面临的改革课题。 在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周边,曾经聚集了众多工业企业;而今,这片区域已经成为城市文艺青年聚集的时尚高地。这个转型重生的过程,是厦门经济特区亮丽蝶变的一道缩影。 联发华美空间文创园 随着特区面积不断扩大,尤其是厦门岛内发展目标、功能定位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企业搬迁外移成为大势所趋,这无疑对湖里这样的岛内老工业区提出了巨大考验。厦门联发商置有限公司(下称“联发商置”)运营发展部经理曾小坤回忆,2013年,湖里区决定由联发集团先期投入人民币1.2亿元,将占地4.2万平方米的华美卷烟旧厂房片区改造成华美空间文化创意产业园。 国企的担当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扛下前期成本,保障了文创园区的纯粹性,华美空间没有走样变形,成功在文创业界打响口碑,成为国企运营文创项目的样板。”曾小坤表示,借助打造华美空间积累的经验和声誉,联发商置趁热打铁,又陆续开发文创口岸、东南天地等文创园区项目,盘活了周边大片旧厂房资源。 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厦门就是这样抓住制度机制创新的“牛鼻子”,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不断释放改革活力与红利。 在有基础、有条件的领域,厦门推出30项首创性、先行性改革,营商环境也从2014年相当于全球经济体第61位提升至2019年的第25位。在此基础上,厦门瞄准创新驱动,把招商作为赢得未来的战略之举,近一年来累计生成对接招商项目3199个,预计总投资达1.4万亿元,其中世界500强项目197个、中国500强项目174个。 兼济普惠 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位于五通码头的海峡新岸片区,成为鹭岛新地标 2019年,厦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9%,增幅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6%,实际使用外资增长25%,实现质量效益同步提升。在有限城市空间中“螺蛳壳里做道场”,这一成绩来之不易。 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厦门不忘实现共同富裕的初心,始终坚持让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成果普惠于民,创造“有质量的GDP”。 蔡塘社区发展中心 1991年,蔡塘村委会向村民集资,以入股的形式给村民分红,创办了厦门第一家农民股份制企业,为后来的“蔡塘模式”奠定了基础。 2003年,蔡塘村改为蔡塘社区,之后面临征地拆迁。为解决被征迁居民的生活出路,厦门专门划拨3.1万平方米的土地作为社区发展用地,蔡塘社区创新“政府引导、自我拆迁、招商先行、全民入股、共同发展”的模式,建设起厦门首个由居民集资入股的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蔡塘社区发展中心。 “社区发展中心建成投用以来,股民分红连年提升,我们一家每月有4股分红,高的时候每月每股分红3000多块,一年下来,有十几万元的收益!”居民曾振民说。 不仅仅是岛内民众,岛外市民乃至外来务工人员都享受到特区经济发展的红利。2010年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之后,厦门大力贯彻落实“提升本岛、跨岛发展”战略部署,新城建设如火如荼,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不断完善,岛内外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得到了根本性解决。2018年,厦门市岛外人口总量206.4万人,比重达50.2%,首次超过岛内。 在此基础上,厦门实现城乡一体医疗保险全覆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城乡全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标准全市统一,并率先建立覆盖全体市民、分层次保障的住房保障体系,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领域齐头并进,民众幸福指数显著提高。 2019年,厦门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870元,比上年增长9.7%,明显高于GDP增速,提前实现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全民携手 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湖里东村整村改造第一区高林金林片区安置房 经济特区的发展给民众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让厦门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拥有了深厚的民意基础,“高颜值高素质”体现在城市的方方面面。 许多外地游客第一次来厦门,都对路面上身穿红色马甲的志愿者印象深刻。据统计,2019年厦门市注册志愿者超过70万人,志愿组织近4000个,已发布志愿服务项目超过2.1万个,涵盖环保、救援、社区服务、教育、文明督导等各个方面。厦门还为全市实名注册志愿者统一购买保险,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2016年,“莫兰蒂”台风重创厦门。灾后重建过程中,不仅全市近50万名注册志愿者、3000多支志愿服务队汇聚成鹭岛“志愿红”,成为活跃在救灾和灾后重建现场的亮丽风景,许多市民也积极加入,连不少老外也走上街头。 今年2月,在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一名美国人发来一封邮件,为厦门市民加油鼓劲。他就是厦门大学外籍教授潘维廉。潘维廉在厦门任教超过30年,不仅自称是厦门人,还写了十几本著作向国外推荐厦门和福建。“我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开放、包容、不断创新发展的厦门,爱上厦门这座城市。”潘维廉说。 厦门城美,人心更美。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是厦门市民最引以为豪的荣誉之一。而今,厦门正进一步推进“岛内大提升,岛外大发展”,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吹响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号角,以更加昂扬的姿态,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加快新时代新福建建设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