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南县探索实施“放得准、用得好、收得回”的金融扶贫机制
2020-10-06 08:28:0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我来说两句 |
屏南县探索实施“放得准、用得好、收得回”的金融扶贫机制,不断增强贫困群众造血能力 金融有温度 脱贫加速度 东南网10月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单志强 通讯员 甘叶斌) 金融扶贫,如何扶在关键上?作为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的山区县屏南,按照政府购买服务的“小额信贷促进会+风险资金池”方式,建立完善“放得准、用得好、收得回”的金融扶贫机制,让有劳力和劳力弱的家庭都能享受到金融活水带来的可持续扶贫效益。 金融扶贫,“贷”出脱贫加速度。截至去年底,屏南县39个贫困村、1896户6991人贫困人口全面实现脱贫,贫困县退出主要指标得到进一步巩固提升。 贷款跟着产业,贫困户有了增收项目 “脱贫了、住新房,我还感觉像在做梦。”国庆前夕,站在寿山乡寿山新村的自家安置房前,贫困户苏菜仙感慨万千,“谁能想到我们一家也能盼来这一天。” 苏菜仙一家7口人,父母年老体弱,两个子女尚年幼,哥哥由于身体不好,至今未婚并与其一同生活,全家靠种菜过日子。 “过去,我一直在思考怎样改变生活状况,想创业却没资金和技术,想在工地打零工又怕照顾不到家人。”苏菜仙说,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竟成了一种奢望。 转机来了。“贫困户可享受5万元的扶贫小额信贷。”扶贫干部第一时间上门带来好政策。 “找银行借钱?”苏菜仙心里犯起了嘀咕,家里这个情况,什么时候能还上?扶贫干部耐心讲解,“这项政策专门针对贫困户,政府贴息。你要对自己有信心,只要肯干,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几趟下来,苏菜仙的顾虑终于打消了。 拿到5万元贷款的苏菜仙,第一时间办起了鸡鸭养殖场,在家门口实现创业梦。由于踏实、勤快,他慢慢掌握了养殖技术,养殖规模从100只鸡鸭扩大到近万只。 尝到靠双手致富的甜头,一家人有了更多憧憬。苏菜仙说,当初没钱不敢干,现在有了资金使劲干。 不仅如此,苏菜仙一家符合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获得19.6万元异地扶贫搬迁补助款。2016年,苏菜仙一家顺利脱贫,并搬进新家。去年,他的鸡鸭养殖场纯收入超过8万余元,又一个增收梦得到实现。 从创业梦到新房梦,再到增收梦,一路走来,苏菜仙家喜事不断。“靠着政府的好政策,凭自己勤劳的双手,让梦想成真,让家人过上好日子。”苏菜仙说。 像这样的场景,在屏南各乡镇比比皆是,依靠“金融活水”浇灌的产业扶贫之花正竞相绽放。 贷款跟着产业走,是屏南金融扶贫的可贵探索。县里整合政府扶贫、社会扶贫等各类资源,制定产业帮扶到户计划,全县八成以上的贫困户有了产业增收致富项目。 在此基础上,屏南还建立产业扶贫园区、龙头扶贫带动、资源整合等产业扶贫机制,将干部挂村挂户“双挂”制度与产业信贷扶贫相融合,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园区(基地)+农户”产业带动扶贫方式,形成贫困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资金(土地)入股、劳动力就业、生产经营合作等方面的利益联结关系。2015年以来,全县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8亿元,贷款贫困户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1042户4127人实现脱贫。 三级联动扶贫,为农户带来新希望 “村民要贷款,只需提供身份证、电话号码、贷款金额,我第一时间上报到小额信贷促进会。审核通过了,由信用社到村里给村民办贷款手续。”在棠口乡贵溪村精准扶贫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边说边轻点鼠标,墙上大屏幕便出现了全村村民的档案资料,家庭人口、收入、健康和子女就学状况等一目了然。再输入“贫困户”关键词搜索,屏幕上就出现了全村18户贫困户的相关信息。 围绕“放得准”,屏南应用大数据技术,建立精准识别工作机制,系统比对贫困户档案信息,通过申请、评议、比对、公示、公告系列程序,精准识别动态管理贫困户。同时,以村提供、乡把关、县核实的形式,对建档立卡贫困户逐一进行贷款资格审核,把有劳动能力、有致富愿望、有贷款意向的贫困户纳入贷款对象范畴,建立一户一档并实行动态管理,档案信息与小额信贷合作银行共享,精准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户,做到不打“擦边球”。 “这一农户信息管理系统,已实现县、乡、村三级联动共享。”县扶贫办主任胡小青说,“我们在每个村设1至2名金融协理员,帮助搜集农户信息资料、了解生产生活情况。中心还建立了贫困户贷款担保评级授信资料库,实时更新,动态管理。” 此外,屏南还建立起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三级平台,实现金融扶贫不出村,即建立一个小额信贷促进会、一支金融协理员队伍、一批村级金融服务站点、一套贫困户信贷信息档案、一个金融服务信息互动网络、一笔扶持资金,构建起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普惠金融服务平台。基于该平台,贫困户办理5万元以下贷款,当天就可放款。 为降低贷款风险,屏南通过农户出资、财政扶持和社会资助等渠道,筹集1600万元资金建立担保贷款风险金;对2万元以上的小额贷款实行农户向小额信贷促进会反担保。 “村民贷款,大多用于种植菇类、板栗和蔬菜,风险不大。如果真的有一时难以还款的村民,我们有过桥周转基金帮助临时渡过难关。”胡小青说,金融扶贫运转几年下来,没出现不良贷款现象。 金融活水润农户,扶贫开拓小康路。金融扶贫不仅为贫困户送去“及时雨”,更为他们托起新希望。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