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原创新闻 > 正文

医生喝葡萄糖水、吃香蕉被质疑?争议背后值得关注!

2020-11-20 11:17:22 李雅兰 来源:东南网综合  责任编辑:周冬

东南网11月20日讯 近段时间,两条和医生相关的视频“火”了。其中一个视频中,一位医生凌晨4点结束手术后,之前滴水未进的他仰头喝葡萄糖水补充水份;另一个视频中,几位医生在转运病患时,在救护车里吃香蕉补充体能。

这两条视频被发布到社交平台后,部分网友质疑说:“葡萄糖交钱了吗?随便喝吗?”“医生不应该在工作时间吃香蕉,应该时刻安抚患者心情。”有网友甚至直言:“胃口这么好,不如到服务区去吃点火锅?”

对此,两起事件的涉事医生郑涛和李建朝先后进行了回应。郑涛发布视频澄清说,他当天做了一台脑干出血的手术,历时4个小时。由于手术期间不能喝水,凌晨四点结束手术时,他又饿又渴,就直接喝了一瓶葡萄糖水。他强调,医生喝葡萄糖水计入科室成本,不会让病人付钱。

李建朝则回应说,该视频拍摄于10月26日,当天上午,他和同事紧急到距郑州200多公里外的舞钢市抢救一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过近7个小时的高强度体力消耗后,他和同事早已饥肠辘辘,迫不得已才在途经的超市买了香蕉、面包和水充饥。“时间不允许,停车吃饭更是不可能。”李建朝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短短一段时间内,两起与医生相关的事件接连引发热议,在疫情还未结束的特殊时期,不得不让人关注这争议背后透露出的问题!

1、质疑者对医护人员以偏概全 求全责备

看到有医生手术后喝一袋葡萄糖,他们不问医生“为何要喝葡萄糖”,偏偏质疑“谁来付钱”,全然不顾医生在手术室无法喝水、葡萄糖并不好喝、相关费用计入科室成本的基本事实。质疑者只需动动手指就能了解真相,可他们偏偏立场先行,不尊重事实和常识,自觉陷入“弱者”“受害者”的假想,在对医护人员的口诛笔伐中自我感动。

白岩松:这种质疑冷酷无情

14日在《新闻周刊》节目中白岩松对医生术后喝葡萄糖水事件进行了评论:这位医生连做两台手术,时间达到8个小时,凌晨四点下手术台前滴水未沾,这个时候旁边能直接喝到的葡萄糖水,已经不是水,那就是救命的东西。医生也是人,自然也需要别人关心。对于这水谁付钱的质疑,不仅不包含对人关切的任何温度,甚至是冷酷无情。面对任何一个8小时没喝水的人,我们不也愿意为他付钱吗?

半月谈:医生工作期间就该不吃不喝?“键盘侠”,我劝你善良

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让网民可以便捷地发表观点,对社会现象进行质疑和监督。不可否认,其中不乏有建设性的观点,以及中肯的质疑和监督,这对于社会的健康发展是有益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恶意的“挑刺”和攻击也夹杂在网络舆论场的质疑声中,它们带来的往往是对个人以及社会群体的伤害。

值得欣慰的是,部分网友的恶意“挑刺”并未被大多数网友认可。患者家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出急诊抢救病人对医生的体能也是一种考验,他非常理解医生吃香蕉的行为,正常人补充体能是必须的。更有暖心的网友为郑涛医生送去了六箱饮料,并嘱咐他以后不要再喝葡萄糖水。

医生虽被称作“白衣天使”,但事实上,他们只是在救死扶伤的凡人;医生不是一台不眠不休的治疗机器,而是像你我一样会饿会累、需要吃喝来补充体能的人。如果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医生这个职业往往更为辛苦。医生守护着我们,也自然应被我们善待,而不是无尽的苛责。有人评论道,医生也是人,质疑医生喝的葡萄糖水谁付钱,不仅不包含对人关切的任何温度,更是冷酷无情。

古语言,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或许有的人不能对医生这个职业的辛苦感同身受,但不应缺少常识,更不应缺少善良。在不清楚事实的情况,何不指下留情,给自己保留一份理性,给社会留下一份和谐?

2、苛责医护人员是否在无形中加深医患对立、妨害本应有的和谐医患关系?

部分围观人群不明真相的草率苛刻,与亲历者身在其中的宽容感激,可谓形成鲜明对比。这戏剧性的场景,何尝不是时下一些人,在真相未明前,急于苛责医护人员的缩影。

中国青年报:苛责医护人员或加深医患对立

污名化一个职业和群体,无异于一叶障目,当评价失去了客观与理性,必然变成“傲慢与偏见”,伤害了他人,也让自己变得偏激。对医护群体的苛责更不可取。一些网友的道德感很强,看到医生被医闹者伤害会义愤填膺,听说医生有过失也会怒不可遏。但不妨想一想,在无凭无据的情况下挥舞“道德大棒”,苛责医生“吃香蕉”“喝葡萄糖”时,是不是也在无形中加深医患对立、妨害本应有的和谐医患关系?

医护人员同样是有血有肉的人,我们不能一面要求其理性工作,又苛求他们时刻展现出体贴温暖。孔子提倡“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就是看到了苛责他人不仅无法产生“提醒”和“约束”作用,反而会招致不满情绪,导致双方难以沟通。如果社会舆论在涉医问题上无法回归常识、平常心,那么便无法推动和谐医患关系的形成。

在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医护群体白衣执甲。然而,和公共卫生需要相比,医护群体人数依旧偏少,愿意报考医学专业的学生也不够多。同时,求学周期长、工作强度大、职业风险高、社会不理解,诸种因素让一些学生对医学专业望而却步。因此,医护群体的不断壮大,医护群体的职业尊严,要求社会必须充分尊重并呵护他们,不能让他们无端受到指责和委屈。

东南网综合《新闻周刊》、央视新闻、半月谈、中国青年报等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