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再上新闻联播!沙县小吃何以做成大产业?
2020-12-17 22:01:47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
今晚 新闻联播播出系列报道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三明实践”丨沙县小吃何以做成大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多次对沙县小吃发展提出殷切希望。20年来,沙县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沙县小吃当作大产业来抓,推动沙县小吃做大做强,走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之路。如今,沙县小吃不仅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还遍布全球62个国家和地区。 早上9点,法国巴黎第八区的这家沙县小吃开始营业。靠着扁肉、蒸饺、拌面、炖汤这号称沙县小吃中的“四大天王”,这家沙县小吃,在竞争激烈的巴黎站稳了脚跟。 法国顾客 埃弗拉尔:这里有很多特色小吃,我每天中午都可以吃不一样的食物。 如今的沙县小吃已经遍布全球62个国家和地区,而二十多年前,第一批小吃业主是为了谋生才从这个叫作俞邦村的小村庄走出去的,俞广清就是其中之一。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俞邦村村民 俞广清:最初的时候我们都是用扁担挑着去卖(小吃),一边放水,一边就放汤。 当时的沙县小吃大都是养家糊口的小作坊、夫妻店,环境相对简陋。靠着“一元进店,两元吃饱”的宣传语,第一批走出去的沙县人赚到了钱,回乡盖起了楼房,吸引更多的沙县人外出打拼,名不见经传的沙县小吃悄无声息地占领了中国的街头巷尾。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县委书记 杨兴忠:当时属于自发自为的一个阶段,沙县小吃朝着怎么样的定位和方向去发展,我们也很迷茫。 1999年3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在沙县考察时指出:“沙县小吃业的成功之处在于定位准确,填补了低消费的空白,薄利多销,闯出了一条路子。现在应当认真进行总结,加强研究和培训,深入挖掘小吃业的拓展空间。”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俞邦村村民 俞广清:当时我说,我们就是(卖)馄饨面条,赚来的钱盖起来的(新房子),习总书记他就讲那你这个房子,馄饨就是“砖头”,面条就是“钢筋”啊。哇,我听了,我压力就好大,我们以后沙县小吃一定越来越好。 总书记的鼓励,激发了沙县人的创业积极性;当地政府也开始认真研究总结:低价定位,是沙县小吃成功的核心原因,但是门店迅速增长,也存在真假门店混杂、品质良莠不齐的问题。 为此,沙县打出了一套组合拳:为小吃业主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并指导他们如何找店、开店;在小吃业主相对比较集中的城市,设立驻外联络处,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沙县小吃经营业主 罗光灿:这个当然好啦,人家觉得我们不是游击队了,我们是正规军了嘛,有组织了。 有了“组织”,沙县小吃开始崭露头角,但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如何让这个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个体经济发展壮大,让这个极具地域特色的小吃品牌做大做强,又成了新的问题。 2000年8月,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再次到沙县考察时强调,“要找准今后经济发展的支撑点,特别是加强以沙县小吃为支柱的第三产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县委书记 杨兴忠:习总书记当年的这些重要指示,为沙县小吃领航定向,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每一年县委都开一次专题会,研究小吃产业的发展工作。 从加强资金扶持到在各地举行推介会,沙县在发展小吃方面从未懈怠。2008年,沙县小吃集团正式成立,按照现代餐饮经营管理模式,提出“标准化、连锁化”,推动沙县小吃转型升级。集团推出了统一的集体商标,为各类小吃制定严格的用料以及制作的规范。 总台央视记者 朱慧容:这条生产线每个小时可以生产1吨的蒸饺,就相当于有200个工人一起在包,在外形上每边都是7个褶,每个蒸饺的重量都有严格的要求。 这些标准化产品,可以通过沙县小吃集团打造的供应链大数据系统,及时配送到各地有需要的门店之中。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小吃发展中心副主任 张鑫:走出去一定要走规模化标准化(之路),改变小吃业主前端粗加工的劳动输出,提高他们的经济效益。 目前,沙县小吃全国门店超过8.8万家,年营业额超过500亿元。二十多年的努力,沙县小吃终于成为了拉动当地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也已成为沙县乃至三明市的名片,越来越多人通过小吃知道沙县,走进三明。今年的12月8日,是沙县第24届小吃节,上百种特色小吃吸引了各地游客。 游客:我从厦门来的。 游客:我是黑龙江过来的。 游客:我是从福州来的。 小吃带来了巨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每年沙县吸引超过500万人次观光旅游,2019年旅游总收入54.48亿元。一些曾在外闯荡的沙县人也回到了沙县。李贤锦开起了升级版的沙县小吃酒楼。 沙县小吃经营业主 李贤锦:我们本地食材更广,品种更多,我就想把沙县小吃做得更精致,让游客们更了解我们沙县。 90年代带领村民外出做小吃的俞广清,现在在村里成立了农业合作社,为沙县小吃提供配料。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俞邦村村民 俞广清:我现在已经有6000多亩了,将来我要做到万亩以上,带动更多人致富。 如今,由小吃业拉动的中药材、食用菌、等小吃配料种植基地就有6万亩,带动2万多农户从事种植业;家禽养殖、调味品生产等众多合作社相继成立,全县有76家食品加工企业,带动30万人致富。 (总台央视记者 刘东华 朱江 慧容 张斌 汤健 海东 石川 亚东 瑾瑾 福建台 三明台)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