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的福建答卷】绿水青山释红利
2021-02-26 09:29:36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作者: 陈旻故事 红土地上的“绿色革命” 东南网2月2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陈旻)早春,长汀河田镇芦竹村的农业大棚中,50多岁的村民李连金忙碌地种植羊肚菌、圣女果,移栽甜瓜苗、西瓜苗。在这“高优农业扶贫车间”的劳作,每年带来1万多元收入,让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他脱了贫。“水土治理好了,在家门口就能参加现代农业,再不愁没有收入。”李连金说。 这片青山环抱、山泉浇灌的田地所在的河田镇,曾是长汀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长汀,中央苏区县和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也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份之一。1985年,长汀水土流失面积达146.2万亩,占该县国土面积的31.5%。 严重的生态赤字导致发展步履维艰,“山光、水浊、田瘦、人穷”,仅策武、河田、三洲、涂坊和濯田等5个水土流失重点乡镇,就有贫困户2664户9071人。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先后5次赴长汀调研,发出了彻底消灭荒山的动员令。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被列为福建省为民办实事项目,推动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建设迈上规范、科学、有效的道路。一场“绿色革命”在这片红土地上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创新治理理念和技术,实行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有机结合,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培育大户引导治理、组织农民承包治理、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治理,形成了水土流失治理的强大合力……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如今,长汀县的水土流失率降至6.78%,取得决定性胜利。 在努力恢复生态的同时,长汀将水土流失治理和脱贫攻坚相结合,积极探索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路径。 长汀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生态扶贫的突破口,采取整村推进、合作社+基地+农户、示范带动等措施,帮助村民致富、贫困户脱贫。在四都镇上蕉村,林下种植三叶青和灵芝2000多亩,贫困户户均增收3万多元。 好生态让高优农业成为扶贫攻坚的另一法宝。河田镇芦竹村采取“党支部+家庭农场+基地+贫困户”模式,流转土地158亩兴建“高优农业扶贫车间”,全年无间断轮作种植草莓、哈密瓜、西瓜、猕猴桃等,带动全村24户贫困户参与,每户每年增收1.2万元以上。 绿色发展路径日益清晰,荒山披绿回馈长汀人民。2018年12月,长汀成为福建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首批实现脱贫摘帽的县之一。 今天的长汀不仅花果成林,成为全省最绿县份之一,实现从全国水土流失重灾区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历史性跨越,还连续两年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实现了生态治理和脱贫致富的双赢。 穷山窝变新景区 东南网2月2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陈旻)春节假期,三明市将乐县常口村的山坡上,云衢山漂流的二期“彩虹滑道”等项目进入试营业,最高一天收入5万多元。元宵节过后,该村第一期提升改造将投入2300万元,打造擂茶文化街等。 20多年前,常口还是个贫困的“三无村”——没有一条水泥路,没有一幢新房子,没有一盏会亮的路灯,人均年收入仅2000多元。虽然坐拥好山好水,但村民过着苦日子。 1997年,习近平来到常口调研,告诉他们“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一席话点醒了正考虑要把山林卖掉、赚点快钱的常口人。村民将这番话的内涵融入村规民约,刻在碑上,立在老村部门口,当作全村的实践指南。 从那时开始,常口人把山林视为珍宝,天然林一点都不能动,人工林合理采伐、科学补植;转变招商重点,加快产业转型,主动淘汰、拒绝森林资源利用型企业和一些污染项目;引进旅游、养殖、水电、木业等企业,与上市林业公司开展合作造林,村民、村集体的口袋慢慢鼓了起来,还实现了全村80%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 20多年守护山林,如今的常口村森林覆盖率达92%,可谓处处见绿、移步见景,先后荣获“省级园林式村庄”“省级生态村”“省级水利风景名胜区”等荣誉称号。 好山好水好空气不断引来好项目。2012年,福建将乐云衢山漂流有限公司落户常口,投资2000多万元,打造生态漂流项目。2019年,福建常口分享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落户常口,投入800多万元,建设脐橙生态种植基地。福建省旅游集团和常口签订总投资6亿元的旅游合作协议,打造综合性文旅康养基地、旅游集散中心、3A酒店和3800平方米的“两山学堂”。2020年10月底,村里成立常青康养研学有限公司,打造研学基地。 通过绿色发展,2020年村民人均收入2.6万元,比1997年增长10多倍,村集体收入139万元,比1997年增长40多倍。 前不久,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规划设计团队来到常口,对常口村进行规划提升。守住青山绿水这个“无价之宝”,常口正向国家级4A乃至5A级景区迈进。 数说 ★6650亿元 2020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预计6650亿元,位居全国前列,成为山区群众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主要来源。 ★7.52% 至2020年,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1259.46万亩,提前两年实现“十三五”目标,流失率从2015年的8.87%降至目前的7.52%,居全国领先水平。 ★66.8% “十三五”福建森林覆盖率达到66.8%,连续42年保持全国首位,是全国唯一超本省国土面积三分之二的省份;植被生态质量、生态文明指数均为全国第一。 ★5977元 2016年以来,每年安排林下经济省级资金7000万元,优先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能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专业合作社等发展林下经济,累计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671户,户均年增收5977元。 ★103.7亿元 2001年以来,省级以上财政累计投入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103.7亿元,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从最早的每年每亩1.35元提高到23元。 ★38.6万亩 我省先行先试,于2017年在全国率先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改革试点工作。截至2020年底,省级财政累计下达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补助资金2.89亿元,全省累计赎买38.6万亩,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的20万亩目标。 (福建日报记者 陈旻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