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正文
分享到:

福州盖山镇:百年古厝心远庐的蝶变

2021-03-15 10:15:46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作者:段金柱 吴旭涛
红砖古厝、院士祖宅,历经百年沧桑,危楼蝶变重生。14日,位于仓山区盖山镇郭宅村的心远庐,在百年“诞辰”之际,完成了整修、布展,以“郭宅博物馆”的新姿重新对外开放,成为福州古厝抢救和活化利用的一个样板。



心远庐正门(上)和主体建筑  福建日报记者 段金柱 吴旭涛 通讯员 王光华 陈仪 摄

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一座建于1920年的老宅,风雨侵蚀,日渐破败,政府民间合力抢救,修缮改造,活化利用,重现芳华——

百年古厝心远庐的蝶变

东南网3月1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段金柱 吴旭涛 通讯员 王光华 陈仪 文/图)红砖古厝、院士祖宅,历经百年沧桑,危楼蝶变重生。14日,位于仓山区盖山镇郭宅村的心远庐,在百年“诞辰”之际,完成了整修、布展,以“郭宅博物馆”的新姿重新对外开放,成为福州古厝抢救和活化利用的一个样板。

这里,有我国汽车工程领域首位院士郭孔辉的成长经历,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三位福州籍郭姓烈士的爱国情怀,有“五四”先驱郭梦良和妻子、民国才女庐隐的爱情故事,还寄托着马来西亚著名侨领郭鹤年对祖籍地的乡愁。

一位巨贾 一位院士

毗邻福州南二环路的郭宅村,高楼林立之下,有一处古朴的红砖建筑,闹中取静,已矗立整整百年。这就是心远庐。

1917年,郭氏后人郭钦荣从马来西亚回国,历经三年多时间,建成这座宅子。他从陶渊明诗作“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得到灵感,取名“心远庐”。

心远庐别具浓郁的东南亚风情,葫芦状的大门格外醒目,这是郭钦荣按照他在马来西亚的宅邸复制的。

穿过大门,主楼前的花园里,有两棵百年荔枝树和龙眼树。其后便是两层红色砖木结构的南洋风格建筑,占地面积825平方米。

门楣上“郭宅博物馆”五个字,由郭鹤年题写。

“郭氏家族人丁兴旺,不少人下南洋经商,其中包括郭鹤年的父亲郭钦鑑,郭钦鑑出生在郭宅,16岁赴马来西亚。”郭宅祠堂理事会理事郭孔祥介绍,郭鹤年对心远庐的修缮非常关注。“在郭宅博物馆,以及心远庐旁的六和亭,我们都能看到郭鹤年修身、齐家、爱国,成为‘香格里拉之父’的创业故事,还有他的母亲郑格如女士‘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也是失败之母’的谆谆教诲。”他说,故乡情怀使然,郭鹤年不但为郭宅博物馆题写馆名,还为家乡仓山捐资助学。

郭宅不仅走出了华人巨贾,还培育了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5年7月,郭钦荣之孙、郭鹤年的堂侄郭孔辉出生在心远庐。少年时,他在郭宅中心小学学习,1953年考入清华大学,后任吉林大学教授。郭孔辉是我国汽车领域的著名专家,在汽车系统动力学及其相关领域造诣精深。1994年5月,郭孔辉当选为我国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汽车工程领域的第一位院士。

合力抢救 蝶变重生

历经百年沧桑,命运多舛的心远庐因维护不力日渐破败,屋外甚至堆满了垃圾。

对此,郭氏族人很心疼。“我们也想修缮改造,但心有余而力不足。郭鹤年、郭孔辉等乡贤也很关心这座老宅的命运,曾多次表达了支持修缮的意愿。”郭宅村书记郭可枢说。

2018年,随着福州城市建设提速,仓山区将郭宅村整村进行旧屋区改造。此时,心远庐被鉴定为C级危房。寄托着乡愁和家族文化传承的心远庐何去何从,牵动着郭氏族人的心。他们迫切地表示,郭宅村拆迁后,希望能“留下郭宅人的乡愁”。

凝聚了共识,行动提速。仓山区有关部门、盖山镇与郭宅村村民、郭氏在外族人一起,用实际行动留住郭宅文化、留住郭宅人的乡愁。

当时,郭宅村挂牌保护的古厝共38处,多是明清时期的土木建筑。很快,盖山镇向福州市名城委申请启动应急抢修工程。

郭孔辉院士为了心远庐的修缮,花费不少心血,他回忆了老宅原来的样子,还专门为修复工程画了图纸。

“在危房改造的同时,我们就在考虑老宅改造之后用做什么。在与郭宅村村民充分沟通之后,我们决定将心远庐建设成郭宅博物馆。”盖山镇党委书记杨伦武说。

2020年10月,博物馆修缮完成,又进行紧锣密鼓的展陈布局。

得知这一消息,郭鹤年题写了博物馆馆名——这是年近百岁的郭鹤年少有的题词。省文史馆原馆长卢美松编写了博物馆展陈的前言。

去年年底,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公布了郭宅历史建筑组团及周边地块控规调整方案意见。郭宅历史建筑组团成为这一片区的公共核心。福州市名城委确定,包括迁建的古厝在内,郭宅村将集中保护近50座古厝。

由此,郭宅村的历史风貌得以保留,郭宅的历史故事将继续讲述下去。

1   2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