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民生> 正文
分享到:

永不褪色的“中央苏区乌克兰”

2021-03-24 09:51:57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作者:
时光荏苒,长征精神、苏区精神在宁化生根发芽。在这里,一个个英雄故事依然鲜活,一处处革命旧址焕然一新,一段段红色记忆催人奋进……

宁化河龙贡米核心种植区河龙乡景象 林辉 黄尉峰 刘才恒 摄

宁化县淮土镇凤山村观光道沿线的莲田 林辉 摄

红色传承

“红色粮仓”绿色发展

东南网3月2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方炜杭 全幸雅 通讯员 雷露微)近日,记者走进宁化县石壁镇陈塘村,从高空俯瞰,五角星荷花观赏栈道尤为引人注目。荷塘边的客家风格古建筑——“惠日堂”,就是陈塘红军第四医院旧址。

87年前,这里是医护人员、伤员与死神搏斗的战场。这几年,陈塘村围绕红军第四医院旧址群,相继完成了一系列红色项目的建设,获评为福建最美乡村、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三明市第一批市级历史文化名村。

“我们把红色文化和生态资源、客家文化有机结合,积极发展‘红色+’产业。”陈塘村党支部书记张超群说。

宁化,昔日为中央苏区提供了“万担粮”,被誉为“红色粮仓”。近年来,该县利用丰富的红色资源,与当地产业、历史人文等相结合,大力发展“红色+”产业,河龙贡米、薏米和茶叶、油茶等特色产业朝着高质量发展目标迈步前行,成为当地老百姓致富的重要抓手。

曾经的宁化县水土流失面积占比二成。“一无毛、二无皮、三无肉,只剩光骨头(母岩石)”,当地谚语生动说出土地的贫瘠。

如今,该县结合水土保持相关政策资金,引入社会资本,以公司运作、大户承包、农户参与等方式,鼓励企业、大户开展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治理和经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目前,全县已引进14家民营企业、培育16户种植大户,承包8.7万亩水土流失地进行开发种植。

杜秋生的厚德农业公司,先后在石壁镇陂下村、溪背村、江头村这3个水土流失严重的村落承包1万多亩荒山开发。杜秋生建起蓄水池,进行坡改梯,种起油茶林,逐步减缓了水土流失。

郁郁葱葱的油茶林成为大山的“守护神”,也成了当地农民的“财神爷”。在石壁、淮土这两个水土流失最严重的乡镇,当地农民以山地、林地入股油茶运营公司、基地,目前已入股农户1.1万户,占总户数的70%以上。农民在基地打工加年终分红,每年增收万元以上的不在少数。

赓续红色基因,践行绿色发展。

2020年,宁化县GDP增长3.7%、突破200亿元;地方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73亿元、增长0.3%。同时,获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被生态环境部作为“绿色发展示范案例”推广。

好生态孕育好产品,如今的河龙贡米已经成为“红色粮仓”的烫金名片。作为国家产粮大县、福建省粮食主产县,宁化目前每年产粮食22万吨,有规模粮食加工企业32家,日加工能力1900吨。借助“互联网+”,宁化还发挥边界贸易县的优势,建立起“中国·闽赣粮食电子交易市场”平台,成为“引粮入闽”重要通道和周边市、县粮食集散地。 

曹发伙的《回忆录》 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 摄

讲述

我的传家宝

曹祥增

我的传家宝是我的父亲曹发伙写的《回忆录》,记录了土地革命时期,当地百姓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投身革命斗争的故事。

1930年,父亲年仅15岁,刚小学毕业,对红军标语很感兴趣,这引起了红军的注意,宁化县第一个临时红色政权——宁化南乡革命委员会将父亲招去当文书。1931年,宁化第一个区苏维埃政府在宁化曹坊曹氏家庙成立,父亲负责总务工作。

1934年的一个傍晚,父亲接到一份情报:“清流县的反动武装集结了数百人准备攻打曹坊。”

当时,距我们10公里的安乐镇俞坊遭到了敌人的骚扰,曹坊苏区游击队全都开赴俞坊。此时区苏维埃政府武装空虚,只留下后勤总务人员和警卫班十几个人。父亲带着交通员邱礼督前往上曹乡苏主席曹祥钦处协商对策,决定由赤卫队长曹祥庆带战士到东边路口黄狗弄布防——南边路口庙背已驻扎一连过路的红军,另外从曹氏家庙至牌坊边增设了游动岗哨。这样,从清流里田方向来的路口就都有人员把守了。

当天夜晚,由于有叛徒当向导引路,敌人从我们区苏维埃政府的背后偷偷进来,杀害了我们的游动哨兵,把设在曹氏家庙的区苏维埃政府围个水泄不通。

当晚住在家庙的有在家的工作人员和警卫班,还有刚从长汀来的支前运输队30多人,就睡在大厅里的谷堆旁边。午夜时分,敌人的内应打开家庙的大门,敌人蜂拥而入乱刺乱杀,父亲被惨叫声惊醒。手无寸铁的他跑到八角楼下,准备从后门出去报信。不料几道寒光刺来,他躲闪不及,左肩膀挨了两梭镖,便捂住伤口忍痛退了回来。千钧一发之际,父亲拿起一条矮凳子向敌人砸去……我们的人闻讯后组织援兵反击。

父亲负伤后被担架抬到方田治疗,在方田苏区政府的精心治疗下,一个月后伤口痊愈,义无反顾地回到工作岗位。

这个故事是从父亲写的《回忆录》中节选出来的,虽然在土地革命中只是一朵小浪花,但它同样能够唤醒人们的红色记忆,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我的小儿子曹宋定看了爷爷写的《回忆录》,在学生时就立志从军报国,2004年毕业后奔赴边疆服役,保家卫国。这是我家的骄傲。 

记者手记

一条扁担蕴含的信仰力量

福建日报记者 徐文锦

在宁化长征出发纪念馆内,一条细长的扁担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当年活跃在中央苏区核心区宁化县的红色娘子军曾使用的支前扁担。

担下的2个箩筐里装有120斤的稻米。我试着用肩挑起担子,这120斤的稻谷压得我难以喘息,无法行走。

而在1934年,为在4天内突击完成9000石粮食运送任务,宁化1300名妇女(大部分是缠足小脚女人)用瘦弱的身躯肩挑背驮,一步步穿行在崎岖山路上,将粮食运往长汀前线。

她们挑起的不仅仅是粮食,更是对共产党和红军的忠诚与信仰,传递出伟大的苏区精神。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她们义无反顾地剪去青丝,告别父母,投身革命事业。她们将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将最后一尺布拿来做军装,将亲生骨肉送上战场……这是娘子军对红军的深情厚谊,是为巩固和发展苏区作出的巨大贡献,更是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信任,是军民鱼水情的生动体现。

苏区精神是由党和人民共同创造、共同诠释的。中国共产党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大规模的土地革命让“耕者有其田”成为现实,解决了农民最迫切的需求。贫苦大众衷心拥护共产党,成为党的根本依靠。为保卫苏维埃,苏区人民倾其所有,筹集粮食,运送物资,大力支援前线。一心为民、无私奉献、军民团结的苏区精神震撼人心。

站在新时代新起点,我们应从这些鲜活的故事里,汲取强大的信仰力量,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将个人情怀融入家国命运,在伟大复兴接力跑中拼尽全力,在民族复兴的浪潮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不负时代的重托,不负宝贵的韶华。 

1  2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