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山红楼:红军精神照耀新征程
2021-03-25 09:27:56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作者:如飞 萧镇平 杨凌怡党员干部参观学习中央红军攻克漳州事迹。 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外景 解码历史 芝山红楼:漳州的红色名片 春雨暖润,在漳州市芝山大院的丛丛绿意掩映中,一座砖红色的建筑伫立细雨中,这便是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也是漳州人民心中的“芝山红楼”。 上个世纪30年代初,漳州作为福建省第二大城市,沿海而立,地势平坦,水陆交通便利,贸易发达。国民党军49师盘踞于此,迭犯闽西苏区。 “调动敌人,求得战争,展开局面。”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建议中央红军“直下漳州”,这一正确建议得到苏区中央局和中央军委的赞同与支持。红军占领漳州,将红旗插在芝山之上。 在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中陈列的史料显示,为了使白区群众理解红军是一支为穷苦人民谋利益的队伍,东路军于进城前进行了严肃的政策、纪律教育。入漳以后,筹款筹物是红军驻漳期间的主要任务之一。漳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曾一石介绍说,红军在漳州成立了筹款委员会,并在重要城镇设立了相关机构,以通过商会向工商户筹款、发动群众自愿捐助、对敌产全部没收等形式,共筹款100多万大洋,也筹集到很多物资,特别是一些粮食、油盐,以及医药用品等,由漳州汽车工人支前运输队和闽西苏区派出的数万名支前人员运往中央苏区。 “红军精神历久弥新,在新的时代也焕发了新的光彩。”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馆长郑爱清告诉记者,“纪念馆年接待观众超过10万人次,每年举办活动20多场,推动革命历史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 如今芝山红楼已成为漳州的“红色地标”,时刻提醒着漳州人民牢记革命历史,铭记红军革命精神。 讲述 十字岭:漳州战役主战场 “忆往昔,青山处处埋忠骨,烈士鲜血点关山;看如今,碧柏青松百花艳,战友音容又重现。”这是1964年春,开国中将王辉球为漳州战役主战场十字岭的题词。 “十字岭主战场,实际上处于南靖、芗城、华安三县区交界处的方圆数十公里的山岭中。”南靖县党史学者、《漳州战役纪实》作者蔡建南介绍说。 仲春时节的南靖县龙山镇南坪村,空气清新沁人心脾。从南坪村出发向十字岭攀越,一路上绿树成荫、鸟语花香。 顺着十字岭的山脊,从低处往上,一条壕沟展现在记者眼前。尽管壕沟覆盖着杂草和树叶,部分被泥土冲刷、填埋得像平地,可仍能看出当年战壕的模样,特别是山间散落着十几处土、石垒起来的掩体工事。 蔡建南介绍说,红军进漳必经南靖。当时,有两条通道,一是汀漳古驿道,其中关隘就是十字岭、风霜岭一线,距离漳州城20公里;二是漳龙公路,为了固守漳州,国民党军49师师长张贞以南靖的榕仔岭、笔架山一带为左翼阵地,以天宝的十字岭、风霜岭一带为右翼阵地,并将主力放在右翼上,妄图凭借天险,负隅顽抗,阻止红军进漳。 “4月19日清晨,漳州战役正式打响。红军主攻十字岭、风霜岭一线敌军阵地。”73岁的当地村民陈荣金说,当时守在十字岭的敌军,在五峰山至十字岭筑起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工事前埋下竹尖桩。红军攻打到接近阵地时才发现,红军一踏着竹尖就受伤。敌军占据石鼓仑等险要地位,红军从下往上攻,一时攻不下。 关键时刻,毛泽东亲率警卫员来到寨前山前指挥,改变战术,正面部队佯攻守敌,继续吸引敌军火力;部分主力由当地农民带路,抢占五峰山最高处,居高临下,俯攻十字岭。两路夹击,红军打得敌军土崩瓦解。攻下十字岭,进漳门户洞开。1932年4月20日,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 记者手记 传承红色基因汇聚磅礴力量 □于莉 一座楼,一段历史;一个人,一份情怀;一坐标,一种精神。红军在漳州留下光辉的足迹,也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红军精神在广袤的漳州大地生根发芽,鼓舞着一代代漳州人。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十三五”时期,漳州全市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比2010年翻一番,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圆满完成。 人民生活蒸蒸日上。2020年漳州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3万元,达到30949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0%。教育、医疗、文化、社保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初心如磐,使命如山。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红色传统在这里延续,为龙江大地汇聚起磅礴的精神力量。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漳州正扎实推进“四个着力”,奋力当好“四个先锋”,谱写富美新漳州建设的新篇章。 新时代大力发扬红色传统,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把握红色传统的革命性与人民性的深度融合中,在历史性与现实性的交互共生中发扬好红色传统,才能为时代发展注入红色传统的精神动力。 站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时间节点,漳州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为新时代新福建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