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中游击区:坚持斗争的革命“孤岛”
2021-04-13 09:28:52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作者:陈盛钟 陈荣富闽中游击区革命纪念馆掩映在青山翠谷中。 卢德山 摄 黄元添为“红色食堂”掌勺。卢德山 摄 红色传承 “红土地”奏响“绿乐章” 东南网4月1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陈盛钟 陈荣富 通讯员 郑林倩)仲春时节,马院村忘忧谷景区内,游人的身影络绎不绝。这个有着溪谷、瀑布、森林、古寨等自然和人文景观的3A级旅游景区,成了各方摄影爱好者的打卡地。 地处常太镇西北部的马院村,是一块风光秀美的“红土地”。当年群众支持游击队的感人故事,在当地口口相传。2018年初,闽中游击区革命纪念馆在马院建成对外开放,更让这里成为了解闽中游击区红色文化、普及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去处。 今年68岁的村支书邱庆照是“革命剃头师”邱玉来的儿子。2003年起,他已连续18年担任马院村党支部书记。他介绍说,除了红色文化外,山清水秀的马院村生态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有三级瀑布群、古寨遗址、白马潭以及近3000亩竹林等。2014年,马院村被列入莆田“幸福家园”建设试点村。那时起,村里就开始挖掘和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及生态旅游资源,大力发展“马院人家”乡村游品牌。 “守住好山好水好生态,打造绿水青山新马院。”邱庆照说,目前马院村已打造了忘忧谷、爱情海、跑马场、千亩竹海等多个景点,加上闽中游击区革命纪念馆带来的辐射作用,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同时,村里还引入莆旅文化服务有限公司,委托其进行专业经营管理,探索完善乡村旅游市场化经营模式。村民黄元添原先一直在外经营食堂,回到马院村后,他成为村里“红色食堂”的大厨,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一些在外谋生的年轻人也有意回乡创业,筹划开办采摘园、民宿、农家乐等。 “红土地”奏响“绿乐章”,不单只有马院村。近日,莆田好果乡村商务服务公司与常太镇签约,在渡里村投资3000万元开发运营集农业产业、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农旅综合项目。“希望把渡里、马院和金川三个革命基点村的红色旅游连成一片,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受益。”渡里村支书陈巨说。 讲述 一家三代的红色足迹 纪念馆实景重现革命先烈王于洁工作和生活场景。陈盛钟 摄 杨国梁讲述祖父辈的红色故事。卢德山 摄 东南网4月1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陈盛钟 陈荣富 通讯员 郑林倩)“当初,祖父辈们用实际行动支持革命,如今我也要为弘扬革命精神出一份力,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今年80岁、有着43年党龄的马院村村民杨国梁说。 当年,杨国梁的奶奶苏阿冇与闽中特委书记王于洁的妻子苏华以姐妹相称,后来担任闽中工委书记的黄国璋也常住在杨家。1936年,苏阿冇与小儿子杨金荣一起悉心照料受重伤的游击队员郑怀整整三个月。他们冒险将郑怀藏在离家不远的一处废弃菅茅厝里,每日换药、三餐送饭。如今,这座凝聚着杨家人与游击队员深情厚谊的菅茅厝已经修缮,重现历史风貌。 有一次,黄国璋交给苏阿冇一个任务,让她找人到莆田城关延寿桥,将一部无线电台挑回漈川。苏阿冇安排小叔杨行咪和大儿媳林亚秋前往接货。二人天没亮就从山里出发,与地下党组织成功接头后,用布将电台包好藏在篮子底部,上面覆盖食盐。他们绕着山路走,巧妙避开敌人的哨点,赶在次日清晨将电台完好无损地送到游击队手里。 杨国梁的父亲杨金莺是苏阿冇的长子,当年他的公开身份是国民党甲长,实为游击队的“内线”,屡次安排心腹为游击队送情报。有了他的掩护,好几次游击队员都安然脱险。 大学毕业后,杨国梁回到家乡,成为常太小学的一名教员。1978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两年后,杨国梁被借调到常太乡政府工作。此后,他自告奋勇参与常太老区革命斗争史的编写工作,走遍常太的山山水水,探访革命老前辈,获取第一手资料。闽中游击区革命纪念馆开馆后,退休在家的杨国梁又主动请缨,担任义务讲解员。 红色江山永不褪色,革命精神接续传承……杨家三代人用滚烫的生命留下的红色足迹绵延至今,昭示后人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务必砥砺前行,不负韶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