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正文
分享到:

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迹——探访永安市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

2021-04-22 10:31:47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作者:徐文锦
在闽西大地,虽然当年红军队伍留下的痕迹经过岁月的磨蚀已经不多,但是红军标语却以一种无言的方式,向后人传递着革命年代的信息。近日,记者前往永安市洪田镇马洪村采访,在逢源堂里,看到几百条红军标语时,仍然震撼人心,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火红的年代。

红色传承

红色研学“火”起来 红色文创“潮”起来

文创形象(从左至右):小郎中、小文书、小伢仔

福建日报记者 徐文锦 通讯员 魏兴谷

“大家看这幅红军漫画。国民党士兵穿着笔挺的军装,残忍地踩在工农劳苦大众的尸骨上,而红军战士虽穿着草鞋、打着绷带,却一心一意为老百姓谋福利。”记者采访当日,永安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迎来了一批小学生。只见一个个戴着红军帽的小脑袋挤在玻璃板前认真听讲。这是永安市洪田中心小学开展的一次校外主题活动。

“去年,马洪村被中组部列入首批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试点村,我们抓住机遇,引进研学教育团队,盘活红色资源,开发红色研学和旅游项目,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洪田镇党委书记梅金贵说。

目前,永安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已吸引各地党校、企业、学校等单位前来,研学活动越办越红火。其中,共青团员入团仪式、“小红军”重走红军路、活字印刷、VR参观等活动更是让青少年纷至沓来。“结合‘红小鬼’与青少年年龄相近的特点,我们特别为青少年量身打造可参观、可体验、可学习的红色研学拓展项目。”梅金贵说,通过新颖的形式发挥红色文化优势,为青少年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为满足不断攀升的研学需求,马洪村还培养了3位土生土长的讲解员。“平均每天要讲解5场,最多的一天讲解了14场。通过讲解能让更多人了解革命故事,树立家国情怀,我觉得很有意义。”刚刚结束一场讲解的村民吴兆男对记者说。

在通往博物馆的沥青路旁,马洪村小学旧校舍正在施工改建。“今年10月,这里将建成红色教育培训中心,为开展红色宣讲、教育培训提供场地,同时补齐住宿和餐饮配套的短板,提升接待能力。”梅金贵说。

“我想要这个小伢仔水杯。”“我喜欢印有小文书的帆布包。”参观完毕,孩子们聚集在“红小鬼”文创小铺,挑选文具等用品,纪念此次研学之旅。

伴随着红色研学和旅游的升温,以红色文化为设计元素的文创产品逐渐走俏。博物馆在馆旁设置“红小鬼”文创小铺,推出融合当地文化的红色文创新品,如印有“红小鬼”的笔袋和棒球帽、博物馆特色搪瓷缸等,由于产品新潮,价格适中,受到参观者和游客的欢迎。

“为克服红色文创产品同质化、形式单一等问题,我们与三明学院‘红小鬼’团队合作,深入挖掘红军标语和红军医院背后的故事,打造了3个可爱俏皮的文创形象——小文书、小伢仔、小郎中。”永安市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馆长郑毅介绍说,这3个卡通形象分别代表红军标语博物馆文书、少共预备役成员和红军医院军医,用于博物馆系列文创产品的包装设计,深受孩子们喜爱。去年,该文创产品策划方案“了不起的少年郎”还获得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策划大赛华东赛区一等奖。

“目前我们仍处于探索阶段,下一步将拓展红色文创的应用场景,与居家生活、手机等融合,提高产品的实用性和时尚感,让红色文创带动新的消费热潮,为当地百姓增收提供新的增长点。”谈起发展规划,郑毅信心满满。

讲述

母亲的思念

讲述人:林兴丹(马洪村村民)

福建日报记者 徐文锦 整理

我的母亲是马洪村村民赖金女。以往每年秋天,母亲都要走进逢源堂,抚摸墙上的红军标语,与照片中那些“红小鬼”说说客家话,再和我们子孙辈讲起80多年前她和红军的故事。

1934年8月,马洪村来了一支特殊的红军队伍。这支队伍由一群十几岁的“红小鬼”组成,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少共国际师。他们将指挥部设在廖氏祖屋逢源堂内,同时将隔壁的作求堂作为战时医院。

那年,我的母亲和这些“红小鬼”年纪相仿,只有15岁,但却能熟练运用中草药治疗筋骨伤痛。她跟随堂姐在战时医院帮助医生和护士,为伤员清洗伤口,上药包扎。如果是红军缺医少药,她们就上山采草药为红军疗伤。

空闲时,看到这些“红小鬼”左手提着石灰桶,右手拿着大笋尖,在村子里来回走动,母亲很是好奇,便跟在他们身后,看他们在墙上写标语、画漫画,向村民们宣传共产党的革命主张和救亡图存的道理。

母亲不识字,问红军小战士在墙上写什么。小战士回答说:“这是我们红军号召大家一起革命的标语。”母亲不知道革命是什么意思,小战士便指着“打土豪分田地”这条标语向她解释革命的含义。“分田地?那我们可以过上好日子啦!”母亲很兴奋。“是的。我们还要北上抗日,打日本鬼子,把他们赶出中国去!”小战士坚定地说。

听完小战士的话,母亲似乎明白了一些道理。她积极带领红军战士挨家挨户书写标语,同时学习写字。回忆起往事,母亲脸上总是露出幸福的微笑。

母亲还骄傲地告诉我,当年战士们使用的并非普通墨水,而是用锅底灰和桐油混合制成的颜料,写在墙上很难清除。

那年,红军撤离一个月后,国民党军队就来到了村里。他们见到满墙的红军标语,又恨又怕,如临大敌,疯狂地加以涂改和破坏。母亲和村民们为了保护这些标语,在标语墙上涂抹泥巴,用柴禾、年画遮挡标语,与敌人斗智斗勇。

上个月,母亲去世了,享年103岁。以前母亲每年这个时候一定会去附近的红军墓走一走,那里埋着在寨中矮岭战役中牺牲的上百名烈士的遗骸。现在,我孙女代替她去看望这些“红军爷爷”,继续传递着她对红军深深的思念之情。 

1  2  3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