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火炬高新区:成立我国第一所高新区平台型产业大学
2021-05-10 07:42:18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
高质量发展迈大步 厦门火炬高新区成立我国第一所高新区平台型产业大学,33个高新技术产业项目集中签约 东南网5月1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廖丽萍 通讯员 管轩 雷飏 李幼君)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集中签约;助推高质量发展政策发布;我国第一所高新区平台型产业大学——厦门火炬大学成立;业内专家齐聚为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9日,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建设30周年暨高质量发展再动员大会召开,一系列创新举措和务实探索,为立足新起点的厦门火炬高新区开启新征程注入新动能。 引增量 促存量 高新技术项目纷至沓来 当天共有33个优质项目集中签约,计划总投资额超480亿元,达产后预计每年创造产值超700亿元,为高新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签约项目包括新落地重大项目、现有重点项目增资扩产、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创新平台、助力产业发展的投资基金四大类型,涵盖平板显示、电力电器、集成电路、新能源、投资基金等多个产业领域。 “一手抓增量,一手促存量。”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着眼于高新区产业发展布局及产业高端化、现代化目标,此次新落地重大项目13个,行业涵盖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计划总投资达180亿元。 此外,针对在园区投资发展多年的重点企业项目,高新区通过提供有力政策支持及主动贴身服务,帮助企业持续拓展业务布局、增资扩产。活动中,ABB、电气硝子、中航锂电、科华数据等7家重点企业签约增资扩产,新增投资达20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还有7个创新平台类项目参与签约,包含生命科学、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细分领域。围绕未来招商引资及企业扶持工作的重要抓手,高新区参与组建并积极引进基金项目,共有6只基金签约启动组建,落户火炬高新区,初期规模达95亿元。 30年来,一批批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与火炬高新区携手造就了如今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累累硕果。今年以来,高新区持续聚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围绕主导产业及战略新兴产业,积极策划生成优质企业项目近200个。 优环境 育人才 加速培育创新创业生态 坚持实体为本、服务至上,致力营造创新创业创造的优越环境,大会上,《厦门火炬高新区关于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2021)》正式发布。 此次发布的政策将7项政策43个条款,优化整合成一组政策26个条款,且26条政策均聚焦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加集成高效、具有针对性。同时,政策的年度预算达5亿元,较往年提高25%以上,可谓诚意满满。立足让企业更加便利地享受政策,实行全部线上受理,半数免企业申报,进一步提升企业获得感。 在厦门火炬高新区的决策者看来,火炬高新区发展的30年是科技创新不断突破的30年,这背后离不开人才的支撑。 火炬高新区率先探索创办以企业为主体,商学院、高校院所和研究机构参与的模式,打造引领产业革新、培育创新动能的思想库和大学堂。当天,我国第一所高新区平台型产业大学——厦门火炬大学在会上正式成立。 厦门火炬大学将重点面向高新区五大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坚持产业需求导向,为园区企业创新发展赋能,建设成为现代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高新产业新型智库、国际产业交流的重要平台,助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产业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和国际化。 新机遇 新思路 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今年也是首批国家高新区建设30周年,当天下午,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厦门举行,来自相关部委、科研院所、国家高新区和企业的领导、专家、代表齐聚一堂,共同为高新区的高质量发展把脉问诊、献计献策。 “国家级高新区已经成为创新的高地、产业的高地、人才的高地和开放的高地。”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贾敬敦认为,国家高新区的高质量发展需要认真研究制定发展规划,同时,高新区的党组织和管委会要进一步发挥作用,为园区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作为一个开放的窗口,这是厦门火炬高新区的优势。”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主任刘会武说,疫情之后,数字经济迎来前所未有的良机,厦门火炬高新区可以发挥这方面的优势。 30年来,厦门火炬高新区引领开放融合发展,主动融入区域和全球创新网络,建设了大陆首个对台科技合作交流基地,首创“离岸加速器”模式,获评首批“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获批首批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较好发挥了产业交流合作窗口的作用。 “我们将坚持不懈服务战略全局,打造引领高水平协同开放发展的示范平台。”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立足发展新格局,高新区将纵深推进跨岛发展,持续拓展园区空间,增强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力,积极探索海峡两岸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同时,突出以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绿色产业为重点,着力打造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金砖创新基地核心区,推动火炬高新区成为面向金砖国家和“一带一路”产业合作、科技创新、智慧交流的示范窗口。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