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溪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红色星火 岁月如歌
2021-05-10 10:28:08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作者:全幸雅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新貌 福建日报记者 全幸雅 通讯员 吴振湖 肖丹 王琨 摄 东南网5月1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全幸雅 通讯员 吴振湖 肖丹 王琨 文/图)80多年前,红军主力长征后,闽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省军区机关共600多人从宁化转移至尤溪,将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机关设在尤溪县坂面镇京口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继续开展工作,同时领导尤溪人民进行革命斗争,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近日,记者来到尤溪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重温先辈足迹,缅怀革命先烈,探寻历久弥新的红色精神。 一次历经辗转的迁移 立夏时节,群山含翠。从尤溪县城驱车近一小时至坂面镇京口村后溪自然村,过小桥流水,步蜿蜒村道,一座形制古朴的木构民居随即映入眼帘。这里,就是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所在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形成了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逐渐向闽中方向发展。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闽北、信抚、建(宁)黎(川)泰(宁)三块根据地已连接起来。为加强对这片区域的领导,苏区中央局决定建立闽赣省。1933年12月,闽赣省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建宁县城文庙召开,成立闽赣省苏维埃政府。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根据地,开始长征。失去了主力红军的依托,面对国民党五十二师近万兵力的大“围剿”,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斗争环境愈发恶化。他们边打边撤,辗转来到尤溪县坂面镇京口村。 根据中央“关于在中央苏区及其邻近苏区坚持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为了从组织和斗争方式上适应游击战争的环境,闽赣省党、政、军机关共600多人改编为闽赣省新编第一团,省苏维埃政府办公点转移至京口村后溪自然村的张兴隆厝,继续领导闽赣省工作。 据当地党史专家介绍,闽赣省机关如此选址并非偶然,其背后有深厚的地理、政治因素。 坂面镇地处尤溪县西南部,是两市(三明、泉州)三县(尤溪、大田、德化)的交接地带,既是上世纪30年代中央苏区宁化、清流、归化、沙县的东线门户,也是福州连通闽西北苏区的必经之路,战略地位关键。 这一带的红色星火,早已燎原。1933年7月至1934年1月,红军东方军进入尤溪境内作战,占领并解放尤溪。1934年7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与策应护送先遣队北上的红九军团在尤溪蒋坑会师。 中共尤溪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郑荣坚说:“坂面镇四面环山,人口稀少,民风淳朴,群众基础较好,便于闽赣省开展工作。” 在旧址的围墙内壁和房间墙壁上,当年红军写下的“农民起来实行土地革命”“欢迎卢兴邦的士兵兄弟拖枪过来当红军”“农民起来打土豪分田地”“取消包工制”等标语仍依稀可见。 闽赣省迁至坂面京口后,不仅战略上配合主力红军的大转移,钳制了国民党的军事力量,还紧紧依靠群众,卧薪尝胆,为革命留下了火种。 一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面对国民党军队一次又一次的残酷“清剿”,闽赣省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与敌方展开殊死斗争。 1935年4月下旬的一天,闽赣省军区队伍从大田进入尤溪坂面,还没来得及休整,就遭到国民党五十二师的突袭。为避免与强敌硬碰硬,红军一路撤退到京口草洋山。刚到山下,又遭遇国民党五十二师的特务营,双方展开激烈战斗。 敌人凭借人多势众和对地形的熟悉,对我展开包围之势,妄图一举消灭革命力量。闽赣省的这支部队大部分是第五次反“围剿”后期扩红补给发展的,还有一部分是闽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缺乏作战经验,又没有足够的武器装备,战士们只得以血肉之躯与敌人拼杀。 有村里长者回忆这场战斗的惨烈:“战斗从上午7点多打响,一直持续到下午4点多。打扫战场时,光废弃弹壳就捡了几箩筐。”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大部分红军战士壮烈牺牲。 1935年5月初,闽赣省尚存力量继续在德化、永泰交界的戴云山区紫山一带活动。敌方探明情况后,把紫山围得水泄不通,一场悲壮的战斗后,只有少数人拼死突出重围。 尽管两次战斗先后失利,但残存力量在闽赣省委书记钟循仁、省苏维埃主席杨道明的带领下迅速作出决定:在策略上采取统一领导、分散活动、加强游击战争的方针;在组织上实行党政军一体化的体制,把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群众斗争和秘密斗争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适应新的斗争形势,同时从京口转移到尤溪中仙、台溪一带。 在这段异常艰苦的岁月里,红军与尤溪人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 据杨道明生前回忆,他们把红军伤员安置到尤溪县台溪乡坑美村养伤,得到了当地群众无私的支持,许多战士伤好后又投入新的战斗。“尤溪人民像保护自己亲人一样保护着红军游击队,千方百计地与敌人进行斗争。”在尤溪县博物馆,讲解员范淑萍每次介绍这段历史时,都动情不已。 “后来,虽然国民党重点控制地区形势恶劣,闽赣省的革命志士仍想方设法宣传党的政策和主张,采取多点突破、时分时合的战术保存自己,坚持打击敌人。”郑荣坚说。 岁月如歌,初心似磐。近年来,尤溪县高度重视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保护工作,已先后对旧址开展了10余次保护性修复。 今年,尤溪抓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契机,策划京口村党史教育培训中心、休闲广场、红色文化景观带、3A景区品质提升等7个项目。这些项目完成后,将有力推动京口红色品牌打造,为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进一步保护和开发打下坚实基础。 旧址内的红军标语:开展民族革命战争 福建日报记者 全幸雅 通讯员 吴振湖 肖丹 王琨 摄 张上才讲述革命历史。 福建日报记者 全幸雅 通讯员 吴振湖 肖丹 王琨 摄 讲述 红军进京口百姓不再逃 讲述人:张上才 东南网5月10日讯(福建日报通讯员 吴振湖 记者 全幸雅 整理) 我叫张上才,今年53岁,是京口村村委会主任,也是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的原住户,常听我父亲讲起红军进京口的故事,至今不能忘怀。 我的父亲叫张登旺,1927年生。父亲告诉我,1934年的一天,村民们看到一队背着枪的人进村,不知是土匪还是白军,大家都很害怕,携家带口躲进山里。 这些人走后,大家才战战兢兢返回家中。战乱年代,又地处山区,最珍贵的莫过于粮食,村民们第一时间查看家里的米缸。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有人发现米缸里的米虽然少了,米缸旁却多了一块大洋和一张字条,落款“中国工农红军”;有人发现家里的柴火被用了,却有新砍的柴火劈好了放在原处;还有人发现水缸里的水满了…… 当红军队伍第二次、第三次来京口时,村民已不再害怕。红军积极宣传党的政策主张,在贫苦百姓心中深埋下了革命的种子。 长大后,我才知道“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我党为人民军队制定的三大纪律之一。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红军都能坚守纪律、团结群众、艰苦奋斗,这种精神是我党最终取胜的法宝,依旧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 和平年代,“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与“全心全意为人民”的理念内涵相通。我们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与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如今,我担任京口村村委会主任,更要坚守初心,砥砺前行,听党话跟党走,要保护好红色遗址,传承好红色精神,使之泽被后世。有时,我作为旧址的义务讲解员,把京口的革命故事告诉远道而来的客人,能让更多人明白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作为村干部,我有责任带动村民一同致富。京口原本盛产茶叶、春笋、笋干、芦柑、茶籽油等农特产品,品质优秀,却卖不出好价格。这些年,我带上村民走南闯北,跑市场开销路,让大家劳有所得。下一步,我们还准备成立合作社,带动更多的村民致富,让京口不仅血脉红,更有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 近日,尤溪县融媒体中心组织百名党员到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学党史,唱红歌。福建日报记者 全幸雅 通讯员 吴振湖 肖丹 王琨 摄 记者手记 述往思来向史而新 □福建日报记者 全幸雅 暮春,京口,于巍巍群山间,瞻仰尤溪县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心中感慨万千。 革命征程,筚路蓝缕。面对劲敌,面对绝境,闽赣省革命志士胸怀共产主义信仰,不畏牺牲,赴汤蹈火,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写下波澜壮阔的一笔。他们的铁血鏖战气壮山河,他们的崇高精神永垂不朽。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历史,蕴含着社会发展的规律,记载着国家、民族兴衰存亡的经验教训。今天,我们回顾中国共产党人走过的光辉历程,不仅是凭吊缅怀革命先烈,更要领会历史背后的深刻逻辑,从历史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以坚定信仰继续开辟党和人民的事业,让红色血脉代代相传。 多年来,京口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一如既往怀初心、跟党走,发挥村庄的区位、生态和红色资源优势,探索以红色党建为引领的振兴发展道路。 如今,这个曾被先烈鲜血浸染的小山村,早已摆脱贫困,实现旧貌换新颜:高山自然村群众易地搬迁工作完成,让600多名村民下山过上便捷的生活;京口溪畔建成滨水步道,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古色古香的凉亭、红色文化宣传栏等,形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基层党组织建设,尤为关键。京口村积极推进“双培双带”工程,着力“把致富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人培养成村干部”。这支乡村振兴红色“生力军”在烟草种植、农产品贸易、交通物流等领域发挥“领头羊”作用,带动村民增收致富。2017年,京口村贫困户16户58人全部脱贫。 旭日东升。在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上方,“苏区精神,永放光芒”八个大字熠熠生辉,诉说着那段永不磨灭的峥嵘岁月。在这片红色热土上,革命先烈的精神力量正鼓舞老区人民踏上新征程,书写崭新的时代篇章。 京口村芦柑丰收。福建日报记者 全幸雅 通讯员 吴振湖 肖丹 王琨 摄 红色传承 旧址换新颜,京口谱新篇 东南网5月1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全幸雅 通讯员 肖丹 王琨)尤溪县坂面镇京口村毗邻蓬莱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村子环境幽美,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座座青山环绕中,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屹然伫立。 4月中旬,“国家电网志愿服务驿站”在这里揭牌。“未来,驿站将成为企业和红色教育基地的桥梁纽带,并通过驿站建设,打造党史学习教育的红色课堂,建设贴心服务的红色港湾,塑造乡村振兴的红色品牌。”国网三明供电公司党委书记陈朝晖说。 早在2007年,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就被列为尤溪县文物保护单位,但因多年闲置,旧址内杂草丛生,老厝的部分木构件等不同程度开裂,三合土地面、墙体破损,屋内一片昏暗。后来,尤溪县选派原县委党史研究室(现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作为京口村挂包联系单位,逐步开展旧址保护工作。 据尤溪县博物馆副馆长杨忠盛介绍,2018年,尤溪县博物馆与厦门翰林院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合作,对旧址老厝的建筑概况、残损现象等进行了勘查,按照“修旧如旧、不改变原建筑的风貌风格、保护性修缮”的原则,出具了修缮设计方案与图纸。 2020年,由坂面镇党委政府干部挂帅,抽调镇村优秀年轻党员组建旧址修缮工作专班。同年5月,旧址全面修缮工作启动,同年12月,整体修缮完毕。 截至2021年3月,尤溪县已先后对旧址开展了10余次保护性修复,累计投入资金约1200万元。如今,它已成为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2019年12月,旧址还与坂面村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旧址联创尤溪县第一个国家AAA级红色旅游景区。 “去年,我们全面入户了解实情,征求老党员、退休老干部及部分村民代表意见建议,成功化解旧址产权纠纷并将其收为村集体所有,为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进一步保护和开发打好基础。”坂面镇党委组织委员、京口村包村干部林则杰说。 近年来,京口村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针,结合本村实际,确立“红色+”发展定位,入选“国家传统村落名录”,获评“省级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等。 2020年,当地累计投入资金约230万元,完成了京口村村庄规划编制、幸福院建设、基层组织阵地提升等8个项目,全面提升美化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环境。 去年初以来,京口村累计对接意向投资团队12个,接待主题党日、重温入党誓词等纪念活动150多场,累计接待访客约1.5万人次。 弘扬红色精神,护航发展征程。 “未来,我们还将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完善旧址内的配套设施,将旧址打造为集红色旅游、干部培训、党史研究为一体的红色研学基地。同时用好用活红色资源,引进运营团队,为京口红色基因注入时代活力。”尤溪县坂面镇党委书记蔡萍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