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民生 > 正文

用好红色资源 激发奋进力量

2021-05-18 11:14:20 作者:钟自炜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黄丽红   我来说两句

福州市军门社区党委书记林丹——

“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

记者 钟自炜

“昔日纸褙军门前,今日文明一枝花。”这是1995年4月,习近平同志送给福州市鼓楼区东街街道军门社区的一副对联,借此褒扬以党建创新推动社会管理的好做法。

20多年间,军门社区服务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社区、和谐社区。

社区的蜕变,离不开社区党委书记林丹多年的付出:“把社区当成家,把居民的难事、烦心事当成自己的事。”

她是孤寡老人的“女儿”:林丹长期照顾年过八旬的孤寡老人吴老太,把工资节省下来为老人置购日用品。老人去世后,她亲自料理后事;

她是失足青年的“妈妈”:社区青年小王入狱服刑期间,母亲病逝,租住的房屋被房东收回。刑满释放后,林丹将无家可归的小王领回家照顾了半年;

她更是居民的贴心人:在军门社区,每月10日是雷打不动的“居民恳谈日”,林丹让被动的民情反馈变成主动的牵线服务。

长期用嗓过度,林丹做了喉咙息肉切除手术,医生建议至少休养一个月。然而出院后的第三天,她又投入到社区工作中,“不能说话,我可以写字与群众交流,用行动服务群众。”

“选择了入党,就是选择了为人民服务的追求和责任。”林丹说,自己将时刻牢记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持续推进社区治理创新,更好地服务群众。

泉州市惠安县退休干部陈欠水——

“群众需要我,我就一直在”

记者 王崟欣

老陈有“三件宝”:一只军用水壶,一个旧皮包和一辆老式自行车。水壶上的漆掉了一半;皮包里塞满了困难群众的资料;老式的二八自行车锈迹斑斑。

老陈叫陈欠水,今年77岁,党龄已有55年,是泉州市惠安县的一名退休干部。困难群众称他是“活雷锋”“人民的好公仆”,而他自己更喜欢人们叫他“老陈”。

早上6点,顶着近40摄氏度的高温,老陈把皮包用塑料袋一套,水壶往自行车把手上一拴,蹬上自行车就下乡去。33年来,老陈风雨无阻,车轱辘轧遍了惠安县的12个乡镇、200多个行政村,总行程超30.5万公里。

老陈下乡,是为扶贫助残。到困难群众家里,看他们吃什么、用什么,有什么困难。为困难户申请资金,资助其孩子上学,帮助残疾家庭“造血”……老陈已累计走访4.3万多名困难群众。

老陈下乡,坚持“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人们评价他:“对群众总是很大方,对自己却吝啬得很。”一有群众需要用钱,老陈总是“冲锋在前”。如今,老陈已捐资超过23万元。

2005年,老陈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下乡却更勤了。有人劝他少跑几趟,老陈不听。他说:“只有退休的干部,没有退休的党员。群众需要我,我就一直在。”

老陈的精神也在感染着更多人。9年前,惠安县纪委、团委、文明办牵头成立“陈欠水扶贫助弱”青年志愿服务队。如今,惠安县30多所中学均已加入其中,老陈的扶贫助弱队伍正不断扩大并得以延续。

“世界菌草之父”林占熺——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记者 刘晓宇

“一亩20吨的菌草可以养20只羊,每只羊收入1000元,一亩菌草可收益2万元。”下田观测菌草前,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在心里算了这样一笔账。

林占熺被誉为“世界菌草之父”,他发明的利用菌草培植蘑菇技术,不仅帮助数以千万计的农民种菇脱贫,还在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1970年,林占熺在三明真菌研究所工作时发现,用阔叶林的椴木来生产香菇会大量消耗森林资源。自1983年起,林占熺便投入到菌草技术的研究中。

1986年,第一朵用芒萁培育出来的香菇,在试验瓶里“破土绽放”。种植菌草从此成为一项生态产业,收成既可以作培养基培育菌类,又可以治理水土流失。

1997年4月,福建宁夏对口扶贫协作会决定将菌草技术列为帮扶项目。林占熺带着团队来到宁夏,分别在彭阳、盐池等9个县区建立食用菌示范点,开展技术培训,发展菇农。1.7万余名农户因此受益,户均增收8000元。

如今,菌草技术已推广至31个省(区、市)、506个县,帮助数以千万计的农户脱贫致富,也让全国一年减少砍树2000万立方米。2017年,菌草种植被列为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项目向全球推广。

“我们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既要让农民富起来,也要让生态环境好起来。”林占熺说。

《人民日报》( 2021年05月18日 第 11 版)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