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原创新闻> 正文
分享到:

送王船:见证“海丝”传承的新“船”说

2021-06-03 09:22:54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作者:邹玒 文洁 李奇
2020年12月,“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正式入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彼时,厦门同安吕厝、钟宅等地的送王船活动,正轰轰烈烈地展开,承载的信众希望的王船飘向大海。

东南网6月3日讯(本网记者 邹玒 文洁 李奇)精雕细刻的王船,不怒自威的王爷,栩栩如生的掌舵、侍卫、水手,排面十足,庄重肃穆。

2020年12月,“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正式入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彼时,厦门同安吕厝、钟宅等地的送王船活动,正轰轰烈烈地展开,承载的信众希望的王船飘向大海。

位于同安吕厝的王船化吉。东南网记者 李奇 摄

这是我国第一次与“海丝”沿线国家联合申报成功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是厦门第一个申报成功的项目,凸显了福建省、厦门市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战略支点城市的地位与作用。这项源自闽南的古老民俗活动,作为见证“海丝”传承的新“船”说,逐渐被更多人知晓,也正在焕发全新活力。

缘起

先民走向海洋的精神家园

送王船现场热闹非凡。 夏海滨 摄

“送王船”是广泛流传于我国闽南地区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禳灾祈安的民俗活动。自15至17世纪形成以来,随着“下南洋”和海上贸易,逐步从我国闽南地区传播到东南亚地区。

作为闽南送王船的中心区域,厦门送王船的传承传播尤为典范,包括同安吕厝、思明沙坡尾、湖里钟宅、海沧钟山等14个社区村落,都保留着大型的送王船民俗活动。史料记载,大陆送王的王船,会随风漂到台湾,台湾很多庙宇收到的王船,都是从福建沿海地区送出去的。如今,台湾的很多“王爷”,都在福建找到了“家”和“根”,这也是两岸共同根源和文化脉络的最生动记载。

前一届的王爷化吉远去,新一届的王爷继续庇佑平安。带着人们期许平安顺遂的最朴素愿望,这项习俗历经岁月变换,一代代赓续至今。

变化莫测的大海,既带给人们生机和财富,也因为台风、海难天灾和海禁、海匪等人祸,让许多人丢失性命。依海而居、向海而生的闽南人民,长久以来既对大海满怀敬畏之心,也从不缺少开拓闯荡的勇气,也正因为此,闽南人创造了祭祀不幸葬身海洋者的大型仪式送王船,并随闽南人海上贸易与迁徙,于17至20世纪传播至台湾地区和东南亚一带。

这种民俗活动背后呈现的理念支撑了送王船代代传承,也见证了闽南人与海洋千年不辍持续联系的历史。送王船习俗由相关社区的宫庙或宗祠于东北季风起时举办,包括迎王、造王船、竖灯篙、普度、送王船(踩街游行及烧王船)等仪式,反映人们珍爱生命的心理,企盼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愿望,更闪耀着鼓舞人永远走向海洋的智慧。

传承

多年致力复原王船

在吉日良辰里,在锣鼓喧天中,在人潮簇拥下,送王船,承载着成千上万海内外族人的信仰,淹没在腾空而起的火海,祈福一切顺遂。一艘载着信仰的王船则是这些信众的精神家园。

送王船,传递着人们对先辈走向海洋的历史记忆,传承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生命的理念,也为推动包容性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对话资源,是中华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传播与交融的生动例证。

日前,厦门市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第二附属小学,造王船技艺厦门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钟庆丰与徒弟陈文旌正在为学生们上王船兴趣班。

钟庆丰已81岁高龄,但讲起王船,他依然能思路清晰且滔滔不绝。

钟庆丰制作王船。东南网记者 邹玒 摄

钟庆丰从小就喜爱手工木作。19岁的他就在厦门造船厂当学徒,此后回钟宅办农具厂。但没多久,他就回归老本行,办起了造船厂。“那时候我造出船,村里的老人总会说,要是能造出一个原来的船就好了。”钟庆丰记得,那是1984年,老一辈王船匠人的纷纷离世,他有一种责任。凭借着小时候的记忆和造船师傅的口口相传,钟庆丰的王船渐渐复原,回到了最初的样子。他不仅为钟宅造船,也为五通、枋湖甚至思明的厦港等地造船。

钟庆丰谈起王船,一脸幸福。东南网记者 邹玒 摄

“我不能让这个技术在我手里断了。”钟庆丰靠着自己的记忆,复原了图纸。对这门传统技艺感兴趣的年轻人并不多,在造船时,除了自己的儿子,并没有其他年轻人愿意学,让他颇为遗憾。

2015年,一个机会来了。当时,钟宅民族小学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为钟庆丰打开了一扇传承的大门。而学校的老师陈文旌作为他的搭档和助手,也给这条传承之路更多的可能性。

孕育

民间技艺走进学校课堂

孩子们学习拼接王船。受访者供图

在学校里,钟庆丰和陈文旌将一至六年级分为三个阶段,先了解王船的历史,认识了解王船的结构,再通过拼插件制作,而高年级则需要自己动手,用那些正规的木工工具和深藏在脑海里的王船知识,“复刻”一艘微型的王船。

这样的课堂从之前钟宅民族小学开始,就已供不应求。如今钟宅民族小学并入厦门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报名的孩子也不仅限于钟宅社的人,而走进更广的空间里。与船打了一辈子交道,钟庆丰见此颇感欣慰。

2016年的夏天,陈文旌开着车,载着当时已经年近八旬的钟庆丰,由南向北寻找可以制作王船模型的厂家。“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合适的,但开模费就要十万。”陈文旌记得当时钟庆丰默默不言,在厂里看了一圈,拿了厂里的一套船模现货回家,随后便开始研究。最终,钟庆丰根据多年的经验,在现有船模上作了改造,加入王船元素,以优惠的价格拿下了王船模型。

钟庆丰制作的王船模型。东南网记者 李奇 摄

学校对这项目非常重视,而钟庆丰也希望通过这个课堂,发掘对造船感兴趣的孩子,让造船手艺后继有人。

陈文旌则想出更多的办法,让送王船文化融入兴趣小组活动。“书画班的学生,可以画王船,写作班的可以写王船。”在他看来,其实这个文化,是可以无处不在的,“小到一个空白的扇面,或是盆栽的盆子,都是王船文化可以发挥的广阔舞台”。

在厦门当地,这样的传承也正在遍地开花。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送王船,是厦门渔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厦门港最重要的集体海洋记忆。

值得一提的是,同安吕厝,则是厦门当地“送王船”举办次数最多、规模最大、配套最全的地方。如今,伴随着历久弥新的送王船习俗,“送王船文化节”也在同安应运而生,华藏庵附近更是打造了送王船文化广场,而吕厝送王船传习中心也正在积极鼓励更多村民特别是年轻人学习王船的制作技艺。厦门沙坡尾的年青一代,也积极加入送王船的传承队伍,录制留存影像资料、通过微信等新媒体方式宣传送王船背后的人文情怀,让非遗保护之路走得更远更扎实。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