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经济> 正文
分享到:

“卖碳翁”的翘望:林业碳汇,旺市何时来?

2021-07-09 09:10:32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作者:张辉
6月7日晚,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官宣:由其承建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已通过技术验收。备受瞩目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预计将于近期正式上线交易。

顺昌县国有林场开发的碳汇林 于正德 摄

东南网7月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通讯员 李建辉)6月7日晚,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官宣:由其承建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已通过技术验收。备受瞩目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预计将于近期正式上线交易。

这对翘首以盼的“卖碳翁”们,无疑是重大利好。

林业碳汇,指利用森林的储碳功能,通过造林、再造林、抚育管理等方式,吸收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其间额外增加的碳汇量,经核定后,可按照相关规则参与市场交易。

早在2016年福建碳市场启动时,福建林业碳汇便被列为三大标的物之一。截至目前,近270万吨、4000万元林业碳汇通过福建碳市场完成交易。

尽管福建这一交易体量位居全国前列,但碳价走低、市场低迷依然是林业碳汇开发者面临的共性问题。从区域碳市场走向全国碳市场的“卖碳翁”们,期盼林业碳汇市场流动性进一步激活。

碳市场的“通货膨胀”

【数据】

自2016年碳市场开市以来,福建林业碳汇交易总量不足270万吨。目前,福建碳市场尚未完成交易的碳配额存量超过800万吨。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中国向全世界作出的承诺。“双碳”目标下,越来越多的“卖碳翁”跃跃欲试。

5月,位于福州滨海新城的40个林业碳汇样地完成布设。未来半年内,第三方机构将对这批样地的森林生物量进行监测,根据数学模型测算碳汇量,并最终推算出3.5万亩新造林地的碳汇量。经主管部门评审签发后,这些被固定的二氧化碳将进入碳市场进行交易。这个过程,被形象地称为“卖空气”。

“项目总投资约45万元,20年计入期内的总收益预计为450万元。”长乐区林业局总工程师谢章武说,福州滨海新城碳汇造林项目所产生的收益,将由林权所有者自行支配。

但不确定性在于,福建林业碳汇价格走势逐年下滑,“空气”并没有想象中好卖。

2016年12月22日,福建林业碳汇在碳市场首发上线。顺昌县国有林场与福建罗源闽光钢铁有限责任公司达成全省首单林业碳汇交易,交易量约13万吨。当天,顺昌国有林场共售出15.6万吨林业碳汇,进账约288万元,单价超过每吨18元。

2017年,福建正式启动林业碳汇交易试点工作,包括顺昌在内的20个县(林场)被纳入试点。按照试点方案,福建每年新增碳汇量百万吨以上。

然而,福建林业碳汇市场却遭遇“出道即巅峰”的尴尬。

这些年来,福建林业碳汇在碳市场的交易价格整体走低,最低的时候曾探底至每吨约8元,目前交易价格在每吨10元左右徘徊。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盟市场林业碳汇交易价格今年来一路看涨,一度突破每吨400元人民币。即便与浙江等省外市场相比,福建林业碳汇市场表现也不尽如人意。

价格上不去的背后,是配额超发带来的“通货膨胀”。

为推动控排,福建每年向重点排放企业发放碳排放配额。企业少排可以卖配额获利,多排就要掏钱买配额填补缺口,或购买林业碳汇等核证自愿减排项目,用以抵消实际排放量。业内人士认为,在碳市场起步阶段,配额分配趋于宽松。对于控排企业而言,配额够用,林业碳汇需求量自然有限。

需求不足导致的结果是,不少已签发的林业碳汇躺在账户上无人问津。作为第一批吃螃蟹者,顺昌国有林场在出售了首单林业碳汇后,于2017年11月再次获签发竹林碳汇项目11.94万吨。该项目是全国首单线上交易竹林碳汇项目,但目前仅售出6.9万吨。

“挂牌3年多了,仍有5万余吨竹林碳汇没卖出去。”顺昌县国有林场业务部副主任王荔英说,“不是不想卖,而是价格实在太低了。”

到场外寻求流动性

【案例】

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举办期间,组委会与福建省永泰大湖国有林场签订碳中和协议,以新建碳中和林方式实现会议碳中和。

尽管林业碳汇市场表现长期低迷,但省林业局造林处副处长杨子清对其未来走向仍持乐观态度。

“林业碳汇是最经济、最环保、最可持续的固碳减排方式。”杨子清说,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森林固碳释氧等诸多“非碳”效益将在市场上得到更多关注。

福州市林业局局长童桂荣也认为,即将上线的全国碳市场,将让福建林业碳汇摆脱区域局限性,在全国范围内迎来更强大的购买力。

未来尚未到来,更多的“卖碳翁”在当下走向场外寻求流动性。

“我们将建西镇路兹村、慈太村、谢屯村等3个脱贫村90个脱贫户的6086亩林地作为碳汇林,创设‘一元碳汇’项目,并依据自主开发的方法学,计算出2.99万吨的碳汇量。”王荔英说,“一元碳汇”项目独立于福建碳市场,依托微信小程序运行,社会公众只要扫一扫二维码,便能通过绿色公益的方式,以1元10千克的价格自愿认购碳汇产品,并获得积分与证书,认购资金进入专门账户,用于乡村振兴工作。

“一元碳汇”有着丰富的应用场景:普通公众可以购买“一元碳汇”,用于抵消衣食住行产生的碳排放,践行绿色公益;在生态司法领域,当事人可以通过认购“一元碳汇”,替代性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会议主办方可以购买“一元碳汇”,实现“零碳会议”目标;当地还依托“一元碳汇”搭建碳普惠商场,吸引商家入驻,凡是购买“一元碳汇”的消费者可享受相应折扣优惠,商业引流与绿色公益相得益彰。

截至目前,顺昌县“一元碳汇”项目已累计销售近4000吨碳汇量,认购资金近40万元。覆盖全县28个脱贫村1404个脱贫户的“碳库”也已完成建立,涉及面积11.5万亩,碳汇量142.5万吨。

相较于场内交易只能用于抵消企业碳排放,场外市场有着更多可能性。

经由第三方机构核算确定,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因交通、住宿、餐饮预估排放800余吨二氧化碳当量。根据组委会与福建省永泰大湖国有林场签订的协议,大湖林场将在大湖工区葛岭镇葛岭村种植192亩碳中和林, 通过6年时间,抵消本次会议产生的全部温室气体。

场外市场的想象力不止于此。

业者认为,林业碳汇交易在生态补偿方面大有可为。

杨子清建议,可探索建立跨区域横向激励机制,通过“碳排放总量控制+鼓励碳汇增量”,双向发力推进实现“双碳”目标,以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他的具体思路是:由省政府下达九市一区碳排放配额,省财政设立碳达峰、碳中和专项基金。若地方年度碳排放量小于或等于配额数,可从基金盘子中切出一定比例用作激励;若大于下达的配额数,则必须接受相应处罚。配额一年清算一次。

福州市林业局碳汇业务负责人林帝出认为,场内场外两条腿走路,是未来林业碳汇发展的主要走向。但与场内需要遵照严格的方法学、开发流程不同,场外的林业碳汇项目大多源自基层自发探索。在项目开发、计量方法、交易规则等方面建立科学统一的标准与规范,是当务之急。

拓展更多变现渠道

【背景】

光是聘请第三方机构开展项目审定、额外性论证、碳汇量核证等,每个林业碳汇项目就需要40万元左右成本。通常情况下,要获得林业碳汇完整收益,少则20年,多则30年。

周期长、收益慢,是“卖空气”的一大难点。如何进一步开拓林业碳汇的变现渠道?“卖碳翁”们将目光投向了金融工具。

6月4日,兴业银行南平分行为福建省顺昌县升升木业有限公司发放贷款1000万元。此番融资质押标的物,正是8000多亩碳汇林。根据测算,该林业碳汇项目在30年间可产生碳汇量13.87万吨。于是,升升木业将其预期收益权质押给金融机构,所获得的1000万元贷款资金,将用于和当地林农共同开展林地抚育。

更早之前的5月18日,三明市则发放了首批5张林业碳票,涉及面积508.7公顷、碳汇量29715吨。

“三明林业碳票,指根据第三方机构检测评估、林业主管部门审定、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签发的林业碳汇量而制发的权能。”三明市林业局副局长陈美高说,林业碳票具有交易、质押、兑现等权能,为林业碳汇变现拓展了新的渠道。

作为首批受益者,将乐县金森源种植家庭林场负责人陈金远在当天以每吨10元的价格转让了4415吨碳汇量,收益44150元。

激活林业碳汇,还需要不断丰富产品体系。

目前,福建林业碳汇共有碳汇造林、森林经营碳汇、竹林造林、竹林经营碳汇等四大类型,许多在固碳减排方面表现突出的森林类型并未纳入其中。

“近年来,福建通过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改革,推进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停伐,实现了固碳增汇。但由于缺乏方法学依据,商品林赎买停伐项目难以进行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红树林,同样遭遇无方法学可用的情况。”杨子清表示,目前,福建林业主管部门正着力开发、论证、推广更多方法学,拓展林业碳汇类型。

走出国门,在全球范围开展绿色交易,是“卖碳翁”们的新渠道。

早在2014年,永安市林业局便启动开发了国际核证碳减排标准(VCS)相关项目,开发面积11万亩。VCS是在北美市场交易的林业碳汇国际交易体系。今年3月,永安市林业局通过福建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向中国碳汇控股有限公司签约销售了第一个监测期21万吨碳汇量,并且签约预售第二、第三、第四个监测期预计共78.5万吨的碳汇量。

在国家“双碳”工作的大背景下,在我省激活林业碳汇市场流动性的求索中,“卖碳翁”们翘望的林业碳汇旺市或许就在不远处。

读观点

对标“双碳”目标展现绿色担当

——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石成春

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中国向全世界作出的承诺。年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年八大重点任务之一。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强调“中国作为地球村的一员,将以实际行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应有贡献”。

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如何对标“双碳”目标,为减排增汇展现绿色担当?近日,记者专访了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石成春。

记者: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必要性和意义是什么?

石成春:碳达峰是指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碳中和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人为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与其通过植树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3060”承诺对国际社会绿色低碳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也体现中国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同时,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对于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更深层次的国际竞争、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绿色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环境质量也有着重大作用。

记者: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着怎么样的调整?

石成春: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优化能源结构,逐步以水电、光伏、风电、核电等清洁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但碳达峰、碳中和不仅仅是能源的事,更是一个涉及产业结构调整、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等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要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组织实施绿色产业指导目录,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一批绿色循环低碳示范产业园区,持续赋能高精尖科技企业。同时,大力推进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和绿色化改造,加快传统产业向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转型,促进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

记者:按照规划,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于近期上线交易。如何利用市场机制,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石成春: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也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各地在探索碳交易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仍存在市场准入规则不一、碳金融产品创新不足、交易不活跃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议加强碳金融产品创新,探索开发基于林业碳汇等的抵质押产品,通过金融活水激发全社会参与碳汇产品开发的积极性。但值得一提的是,也要防范碳交易过程的“过度金融化”,避免短期内出现“全面炒碳”的局面,让碳市场真正发挥出节能减排的最大效用。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