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社会 > 正文

莆田后黄社区盘活“乡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游富乡村

2021-08-07 07:53:43 作者:陈汉儿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瑶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8月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陈汉儿 实习生 郑潜)红瓦白墙的老莆仙建筑风貌融入浓郁的南洋风情,阡陌交错的乡间野趣,咖啡厅、工作室、民宿混搭的业态格局……从莆田市区出发,驱车仅20多分钟便可抵达荔城区西天尾镇后黄社区。

后黄社区原为后黄村,是我省主要侨乡之一。近年来,后黄社区以“莆阳后黄、桃源村庄”为发展定位,立足生态休闲乡村旅游的发展理念,盘活“乡愁资源”,在擦亮乡村旅游品牌、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路子上迈出坚实步伐。该社区曾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中国最美乡村”“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等称号。

保留乡愁记忆

在后黄,有两座私人珍藏博物馆——红色记忆馆与民国往事馆。馆长曾云荣来自浙江,是一位民间收藏家。

曾云荣说,自己经过考察,2017年在当地选择了一座民国时期哥特式建筑和一座极具南洋特色的古侨居建设展馆。两馆藏品超万件,今年平均每月能接待游客700人次左右。

古民居的活化利用,是后黄社区打造“乡愁之旅”的点睛一笔。

后黄拥有明清、民国时期建筑34幢。近年来,社区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修缮特色华侨古民居,并改造成各类特色展馆。

“后黄的古民居已形成独具特色的闽中南沿海古村格局,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后黄社区党支部书记许丽红表示,由于越来越多居民移民海外或定居城区,不少民居闲置甚至出现毁损。村里一致决定,以流转购置或长期租赁的形式,将这些“老宝贝”利用起来。

如今,后黄社区拥有6个特色展馆、全省首个党员政治生活馆、民俗文化体验区……闲置古民居以全新面貌亮相,真正实现“农民得租金、村集体增收入、农事企业获经营空间”。

兴旺特色产业

午后的后黄社区,六旬阿婆林美凤戴着草帽,均匀地在田地里撒下化合肥,为下一轮采摘秋葵做准备。

后黄社区为半山区村,村内田园、果园、溪流交错,农业景观资源丰富,生态良好。2015年,后黄社区与莆田康辉旅行社合作设立莆田后黄旅游景区管理公司,由村集体占股51%,带动20多名居民在本地就业。与此同时,后黄社区流转土地160亩,成立莆阳专业合作社,以“还原田园生活”为亮点,开辟观光采摘园、研学基地、农事农趣体验区。通过自由采摘、体验农活、特色小吃等,吸引广大市民前来“打卡”,旺季每周末可接待游客3000人次左右。

“这几个月水果已换季,我们又推出采摘蔬菜,以‘把一周蔬菜绿色带回家’为主打,让农田体验区常年不闲置、季季有特色。”许丽红说,采摘体验已成为后黄景区的一块金字招牌,既为居民提供劳动岗位、租金收入,又为村集体增收。

年轻人是“后黄模式”的主力军。

“90后”黄怀特从外地返乡后,经过考察,2019年底,他开始着手在后黄打造一处针对年轻群体的新型创意文化社交中心。“目前还在起步阶段,月营业额5万元左右。”黄怀特说,民宿部分即将完成修缮、扩建并重新开放,眼下还有一个40亩的玫瑰园正在建设中。

在后黄,乡村振兴事业生机勃勃。去年,该社区人均收入3.8万元,村集体收入超过40万元。“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围绕‘古村游览、农事体验、休闲采摘、文化传承’打造特色旅游乡村,推进民俗文化旅游同‘幸福家园’建设、农业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等工作的深度融合。”许丽红表示。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