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正文
分享到:

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弱鸟先飞的“中国扶贫第一村”

2021-10-26 08:11:44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作者:范陈春
金秋时节,漫步在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的长安新街,一幢幢徽派民居让人仿若置身于水墨画中。

image.png

九鲤溪风光吸引八方游客。

东南网10月2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范陈春 通讯员 王婷婷 蔡雪玲 文/图)金秋时节,漫步在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的长安新街,一幢幢徽派民居让人仿若置身于水墨画中。门前溪流潺潺、屋后绿意盎然,酒楼、茶行、特产馆、小吃店鳞次栉比……站在这个生机勃勃的山村内四顾,已找不到贫穷落后的痕迹。

30多年来,历经“输血”就地扶贫、“换血”搬迁扶贫、“造血”产业扶贫,赤溪村实现了从穷山村到美丽乡村的华丽转身,成为闽东发扬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精神,奋力摆脱贫困的生动缩影。

福地安家 下山圆梦

“路无三尺宽,地无三尺平”“三餐食番薯,遮体破衣裳”“终年砍毛竹,不足换油盐”……一首首民谣,述说着当年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的窘迫。

1984年,时任福鼎县委新闻科科长王绍据第一次走进这个“挂”在半山腰的村庄,深感揪心:“22户村民的房子,无一不紧贴悬崖峭壁而建,屋内瓦残木朽,风雨飘摇,有几户住的甚至是需要每年翻修的茅草房。”

返程后,思绪难平的王绍据把了解到的情况写成《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一文。几经批示,当年6月24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反映赤溪村贫困状况的读者来信和评论员文章,赤溪村由此成为改革开放后引起全国关注的第一个贫困村。当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拉开了新时期扶贫开发的序幕。赤溪村由此被称作“中国扶贫第一村”。

很快,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粮票、肉票等纷至沓来,福建省委和福鼎县委也行动起来,不仅免除了下山溪村的征粮任务,并为每户村民送上3只羔羊和一些柳杉树苗。但因自然条件恶劣,“输血”式扶贫成效甚微。到上世纪80年代末,全村人均年收入仍不足200元,贫困率在90%以上。

“1986年,村里终于接入了50千瓦用电,但每户只能点亮一盏灯用以照明,再多就负荷不了。”时任赤溪村村主任黄国来说,穷山恶水下,“挪穷窝”才能“拔穷根”,只有把村民们搬迁出来才有好出路。

1993年,赤溪村开通了第一条通往集镇的泥结石土路,村民外出不再只靠步行肩挑手提,开始有了急切搬下山的念头。第二年,下山溪自然村被列为全省第一批造福工程实施对象。“工作组人员围着长条桌,就整村搬迁的选址、资金等展开讨论,村民熬来凉茶给大伙解暑。”福鼎市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扶贫办主任滕建军回忆说,当时参加现场办公会的政府工作人员还一同自掏腰包给村里捐款。

造福工程专项资金加上各级多方努力,更加鼓舞了村民的干劲,家家户户投工投劳,仅半年多时间就实现了整村搬迁,每户住上了长约15米、宽3.6米的砖瓦房,生活由此翻开崭新的一页。此后,赤溪村12个自然村350多户村民陆续搬迁至中心村长安新街,用上了自来水、电灯,看病有了卫生所,读书有了村完小,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拉开了,赤溪村也迎来了“造血”式扶贫新机遇,先后被列为省级开发扶贫重点村、全国旅游扶贫试点村、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村等,获得一系列扶贫政策支持。

2015年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赤溪村脱贫攻坚作出重要批示。2016年2月19日,赤溪村又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习总书记通过人民网的视频直播连线,与赤溪村的群众隔空相见,进一步增强了乡亲们脱贫奔小康的信心和士气。

“扶贫先扶志!这么多年,村里最大的改变就是村民的干劲更足了!”赤溪村党总支书记吴贻国说,怀揣着美好愿望,全村干群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奋力前行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党建引领 兴村富民

曾经的赤溪村山多地少,如何走出发展困境?在带领村民走向致富路的同时,赤溪村主动加强班子建设,注重选拔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能人进入村“两委”班子,并依托上级下派第一书记和大学生村官,带动提升班子找政策、拉项目、引资金的能力。

“我们不断深化‘四强四引领’党建工作机制,在组织部门的指导下,对赤溪村及周边8个村实施‘中心村大党委’试点、网格化管理模式和‘晨巡晚议日结’机制等,有效解决环境整治、项目建设、产业提升等难题。”磻溪镇党委书记林修东说。

党建引领下,赤溪村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运行模式,把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行规模化种植和集约化生产;引进旅游公司,以“1+N”(1是旅游业,N为其他产业)的模式发展赤溪乡村生态旅游业,拓宽村民增收渠道。

2015年,随着霞浦杨家溪至福鼎赤溪的杨赤旅游专线公路正式开通,山门打开,人潮涌来,越来越多人前来“中国扶贫第一村”研学探秘。2016年,赤溪村和太姥山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合作成立赤溪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加强对赤溪旅游的规划、整合、打包和投资,开发建设杜家堡古民居、玻璃栈道、景观索桥、九鲤溪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景点,并挖掘当地独特的扶贫文化、红色革命历史以及畲族民俗风情等资源,建设融民俗观光、休闲探险和扶贫教育为一体的人文生态旅游区。

致富奔小康,产业“挑大梁”。2018年,以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为契机,赤溪村又进一步引进食用菌产业园、白茶生态产业园等新产业,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提升赤溪环境面貌和旅游品位,村民们也纷纷开办特产店、农家乐、小超市、特色民宿等近50家。

“尽管如此,村里当时可提供给妇女的岗位仍较稀少。”吴贻国说,经过考察,大家将目光投向溪滩上遍地的鹅卵石,村里与宁德鸿爱慈善会社工组织、福鼎市妇联合力协作鹅卵石手绘项目,成立畲乡巾帼创业社,鼓励妇女学艺营商。

村民林丽萍苦练手绘技艺后,开办了第一家鹅卵石手工艺品销售店,又与钟丽眉等15人联合申请注册“福鼎巾帼工艺品专业合作社”,除了销售手工艺品,还为游客提供亲子手绘体验项目。“现在,合作社还围绕畲族文化,推出了‘哈哥’‘哈妹’2个畲族人物IP以及一系列衍生品。”林丽萍介绍说,生意好的时候,合作社的月营业额可达2万元。

2020年,赤溪村经济收入达599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15.18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0127元,分别约为2014年的3倍、10.7倍和3.4倍。

“‘中国扶贫第一村’是起点,我们有信心把赤溪建设成为‘全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谈及未来,吴贻国脸上露出了憧憬的笑容。

红色传承

助推乡村教育振兴

福建日报记者 范陈春 通讯员 王婷婷

今年国庆前夕,宁德市忠兴奖学公益社在赤溪小学举行了一场捐资助学活动,为村里7名优秀学生颁发奖学金,鼓励农村学子励志勤学,为乡村振兴培养后续人才。

“我们这次共筹集了105.66万元作为奖学奖教基金,通过银行有效理财,把收益作为持续奖励的经费。”公益社理事长陈宁介绍说。

以《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一文拉开赤溪脱贫攻坚大幕的王绍据,多年来始终关注着赤溪村的发展。忠兴奖学公益社正是在他的倡导下发起的。

在下山溪自然村搬迁之前,村里没有学校,没有教师。王绍据跑了十几趟县教育局,帮助协调了一位民办教师到村里教书。王绍据说,阻断代际贫困,一定要“扶智”,要让穷孩子读上书,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以前,我们学校没有美术课,英语和音乐都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职代课,学生提不起兴趣,课堂效果不佳。”赤溪小学校长吴敬汉介绍说,近年来,村里援引各方捐资建设提升村中心小学、开办幼儿园,改善硬件设施,增强师资力量,提振了家长们的信心。

为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福鼎市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逐年提高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标准,并实施乡村教师激励机制、向乡村学校倾斜职称评聘等激励措施,为赤溪小学、幼儿园配备了体育、音乐等专业教师。

2017年,搭乘“互联网+”快车,赤溪小学携手福鼎市实验小学创建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开创了福鼎市“远程同步互动课堂”的教育先河,让乡村学校学生同步享受城区优质学校的教学资源。

在此基础上,该校积极探索“线上学习、线下实践”模式,引进剪纸艺术、鹅卵石绘画等项目,促进线上线下教育常态化融合发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2020年,赤溪小学入围教育部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学校名单,并被确定为宁德市乡村小规模标准化学校。

如今,在多方支持下,不少得益于教育扶贫走出大山的赤溪年轻一代,回到家乡,反哺桑梓,成为脱贫致富的“顶梁柱”;还有很多心怀感恩的高校毕业生,主动选择投入乡村振兴事业,勇担使命。“培养好适应乡村需求的各类人才,才能真正巩固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王绍据说。

记者手记

观念一变天地宽

福建日报记者 范陈春 通讯员 王婷婷

曾经,赤溪村的景象令人唏嘘——村民肩挑木头数十里下山卖了,转身便悉数买了散酒装进肚子。

“以前村里存在酗酒赌博等陋习,村民因循守旧,没有发展生产的观念。”赤溪村党总支书记吴贻国告诉记者,30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曾经偏远落后的赤溪村有了交通之路、产业之路、发展之路,还通过“扶智”打通了村民观念更新之路。

扶贫开发最根本的是“扶人”,“扶人”的核心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回顾“中国扶贫第一村”的振兴之路,我们发现,当地始终把“观念脱贫”作为实现脱贫的先手棋来抓。

“赤溪村的优势在哪?”“我们如何摆脱贫困?”“当村干部为了什么?在任干什么?卸任留下什么?”……这些问题是历任赤溪村党总支讨论的重点。通过党建引领,村党总支发挥桥头堡作用,逐步凝聚发展共识。同时,村里立足旅游市场和村民就业需求,成立“青年农民创业就业指导中心”和农业技术服务队伍等组织,依托农民文化培训学校、福鼎市职业中专赤溪分校等平台,举办各类培训班,引导村民树立脱贫信心,增强致富能力。

观念一变,一通百通。坚持“扶智”与“扶志”相结合,当地贫困群众的心热了起来,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激发了出来,大家各自发挥专长,打赢脱贫攻坚战。如今的赤溪村,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持续发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十六字精神,坚定地朝着乡村振兴的大方向挺进。

讲述

返乡制茶创业忙

讲述人:杜赢(赤溪村村民)

福建日报记者 范陈春 通讯员 王婷婷 整理

我叫杜赢,今年31岁,是土生土长的赤溪村人。

我小时候,父母为了生计,常年在泉州打零工,过年才回家一次,我和妹妹只能被寄养在亲戚家。

2000年,赤溪村“造福工程”整村搬迁时,父母拿出多年打工积攒下的钱,又向亲朋借了2万元,在长安新街盖起了两层楼新房。

许是穷怕了,也吃够了没有文化的苦,父亲特别注重教育,拼尽全力也要供养我上大学。2009年,我考上广西玉林师范学院。

毕业时,思虑再三,我放弃了读研的机会,拿着父亲为我攒下的“老婆本”,返乡创业。我的底气是,就算创业失败,自己有文化、有学历,不怕找不到工作。况且,村里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发展的基础逐渐打下,特别是2010年底,赤溪村被确定为福建省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重点村后,按新村建设规划及畲族特色村寨规划,完成多项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居住条件大幅改善,跻身省级生态村之列。

一回家,正好赶上夏秋茶收购。当时,赤溪及周边没有白茶加工厂,茶原料要拉到磻溪镇统一收购,价格很低。我深知茶农的辛苦,直接将价格提了一倍,陆陆续续收购了5万公斤的茶青,准备自己加工销售。创业初期,每一分钱都得精打细算,家里的一座茅草房被我改造成简易加工厂,只有一台萎凋机,晒茶主要看天。

为了讨教制茶技术,我六次登门,师傅才答应。这5万公斤茶青,最后制成1万多公斤成品茶,销售后抛去本钱,净赚10多万元。我没有急着买车盖房,而是把利润投入生产,先后添置了萎凋机、烘干机、压饼机以及自动烘干机等中高端设备,建起了标准化新厂房,产品也顺利通过了QS质量认证。

随着“福鼎白茶”名声越来越响,白茶市场越来越广。稳扎稳打之下,我的公司渐成气候,营收连年递增,带动村里及周边村落400多人增收,大家的生活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如今,回乡发展的年轻人变多了。他们有的以农家乐、农业种植园、采摘园、农业合作社等形式创业,有的以入驻或自营的方式成为赤溪村白茶产业链中的一员。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把村里的产业越做越好,越做越强。

1  2  3  4  5  6  7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